就连网络小说作者也没有放过蹭热度。
1742年给欧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因现今数学界已经不使用“1也是素数”这个约定,原初猜想的现代陈述为:任一大于5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欧拉在回信中也提出另一等价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把命题“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
常见的猜想陈述为欧拉的版本,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亦称为“强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从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可推出:任一大于7的奇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的猜想。后者称为“弱哥德巴赫猜想”或“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若关于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是对的,则关于奇数的哥德巴赫猜想也会是对的。弱哥德巴赫猜想尚未完全解决,但1937年时前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已经证明充分大的奇质数都能写成三个质数的和,也称为“哥德巴赫维诺格拉朵夫定理”或“三素数定理”,数学家认为弱哥德巴赫猜想已基本解决。
研究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的四个途径。这四个途径分别是:殆素数,例外集合,小变量的三素数定理,以及几乎哥德巴赫问题。
殆素数就是素因子个数不多的正整数。
现设是偶数,虽然现不能证明是两个素数之和,但是可以证明它能够写成两个殆素数的和,即,其中和的素因子个数都不太多。
譬如说素因子个数不超过10。
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都可表为,其中和的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
显然。
哥德巴赫猜想在可以写成“11“的情况下。
在这一方向上的进展都是用所谓的筛法得到的。
由此进行了“ab”问题的推进。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7”,“49”,“315”和“2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4”。稍后证明了“33”和“2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5”,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4”。
1965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3”。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12”。
在数轴上取定大整数x,再从x往前看,寻找使得哥德巴赫猜想不成立的那些偶数,即例外偶数。
x之前所有例外偶数的个数记为x。
很多人希望无论x多大,x之前只有一个例外偶数,那就是2,即只有2使得猜想是错的。这样一来,哥德巴赫猜想就等价于x永远等于1。当然,直到2013年还不能证明x1;
但是。
能够证明x远比x小。
在x前面的偶数个数大概是x2;如果当x趋于无穷大时,x与x的比值趋于零,那就说明这些例外偶数密度是零,即哥德巴赫猜想对于几乎所有的偶数成立。
这就是例外集合的思路。
……
维诺格拉多夫的三素数定理发表于1937年。第二年,在例外集合这一途径上,就同时出现了四个证明,其中包括华罗庚先生的着名定理。
如果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正确,那么奇数的猜想也正确。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反过来思考。已知奇数可以表成三个素数之和,假如又能证明这三个素数中有一个非常小,譬如说第一个素数可以总取3,那么我们也就证明了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
这个思想就促使潘承洞先生在1959年,即他25岁时,研究有一个小素变数的三素数定理。
这个小素变数不超过的θ次方。
我们的目标是要证明θ可以取0,即这个小素变数有界,从而推出偶数的哥德巴赫猜想。潘承洞先生首先证明θ可取14。
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方面的工作一直没有进展,直到1995年展涛教授把潘老师的定理推进到7120。这个数已经比较小了,但是仍然大于0。
……
1953年,林尼克发表了一篇长达70页的论文。
在论文中,他率先研究了几乎哥德巴赫问题,证明了……存在一个固定的非负整数k,使得任何大偶数都能写成两个素数与k个2的方幂之和。
这个定理看起来好像丑化了哥德巴赫猜想,实际上它是具有非常深刻意义的。
这个定理让人们注意,能写成k个2的方幂之和的整数构成一个非常稀疏的集合;
事实上,对任意取定的x,x前面这种整数的个数不会超过logx的k次方。
因此,当林尼克定理出现,许多人通过它,了解到一点,虽然还不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但是大家却能够在整数集合中找到一个非常稀疏的子集,每次从这个稀疏子集里面拿一个元素贴到这两个素数的表达式中去,这个表达式就成立。
这里的k用来衡量几乎哥德巴赫问题向哥德巴赫猜想逼近的程度。
数值较小的k,表示更好的逼近度。
很显然的一个道理,如果k等于0,几乎哥德巴赫问题中2的方幂就不再出现,从而,林尼克的定理就是哥德巴赫猜想。
因为林尼克1953年的论文并没有具体定出k的可容许数值。
所以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人们还是不知道一个多大的k才能使林尼克定理成立。
但是。
在林尼克有迹可循的论证中,这个k应该很大。
1999年,在经过了廖明哲教授等三人的合作中,首次定出k的可容许值54000。
五万四千可容许值这第一个可容许值,在后来也被不断的进行一步步的改进。
其中有两个结果必须提到,即李红泽、王天泽独立地得到k2000。最好的结果k13是英国数学家希思布朗eathrown和德国数学家普赫塔uchta合作取得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
所以才会直播间观众询问,侯书阁是不是论证哥德巴赫猜11。
证明11成立的本质,是想证明“从2开始,连续的2、4、6、8、10无穷的大偶数都可用两个素数之和表示”。也可以说“用两个素数之和可以组成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更加容易理解理解哥德巴赫猜想地要求,或者用11表示。
1966年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成立,即“任一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二个素数的和,或是一个素数和一个半素数的和“。
表达式为“'“123。
这个表达式证明12成立,它指的是对于大于10的偶数范围。
适用范围是“充分大”指10的50万次方,这个范围很大,已经超过了宇宙全部原子数量。但是,在“充分大”范围能够证明就会有巨大的说服力,就不必用到无穷大,它是是大自然没有的事物,“充分大”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了。
然后。
又有西方科学家认为凡是证明不用无穷大范围就不能证明12成立。
在10的50万次方范围内,大多数人认为如果能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能成立,难度就会简单得多。所以废除无穷大、无穷小概念,有必要性,因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如果有坚实论据,“巨大的此范围内如果能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成立,其难度比证明成立地难度要小得多。
然而。
直播间里的一部分观众认为,哥德巴赫猜想的路已经被堵死了。
那是因为能够否定哥德巴赫猜想的改用逻辑证明,这种被专家所验证的改用逻辑证明,被不少人所认可
公布的思维过程简单易懂,逻辑思维是一一
适用范围也是10的50万次方为最大的区间,最小的是开头是以素数357111317到10的50万次方为证明范围。其实,即使我们能够发现某一段2的等差数列中缺失了一小段,或者是有一个及以上的反例,则哥德巴赫猜想就不能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