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三具尸体了,受害者者均为男性青年,当地法医鉴定死亡时间均为失踪后两至三天。”看着手中的卷宗,在笔记本上播放出了几张死者照片,“受害者在失踪时间段皆遭受过大量电击与虐待,死因却不同。抛尸地点则在城市的不同地点,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这个案子是假期结束的第一天就接到的,众人还未到办公室便被通知在飞机上集合,直接飞往案发城市。

在飞机上,向大家讲述着这次案件的情况。

电脑上的现场照片极为血腥,受害者身上有多处撕裂伤痕与焦黑色疤痕,无一不显示着凶手毫无人性。

“我好像在以前的卷宗报告里看过类似的案件。”诺亚若有所思,但是想不起来具体情况。

“‘索命者’,1985年至1986前在同一城市,两个月内残害了9名男子后销声匿迹。”瑞德牌人形资料机器飞速的报出相关信息,“他专挑30岁左右的同性恋男子作案。”

“那是吉登以前的案子吧。”艾米莉看向吉登,“你觉得‘索命者’又出现了么?”

吉登皱着眉看着手上的报告:“不一定,我们当时认为他是35岁左右的白人男子,这样的话他现在应该有快60岁了。”

“而这次案件的死者都是身强力壮的青年人,不是一个60岁的人能够做得到的。”瑞德快速补充。

“你不是差点抓到他么?”摩根回忆起当时的报告。

“1986年秋,我们缩小了地理范围,并警告了当地住户,当时局势很紧张,杀戮就停止了。”

“八十年代美国连环杀手科普兰夫妇在70多岁作案,他有可能再次作案。”瑞德推测。

“也可能是模仿作案。”霍奇补充道,“可能这只是个开始。”

“这次的受害者有什么特征么?”艾米莉看着电脑屏幕上受害者的照片问道。

“考虑到这次案件与20年前的‘索命者’案件有关,加西亚特意调查了三名受害者的感情状况。”将电脑屏幕内容翻到下一页,“三明受害者有两名已经明确出柜,加西亚从他们的社交网站上找到了其与男朋友的合影。”

“凶手以同性恋者为目标,有可能是仇恨犯罪。”诺亚看着屏幕上的两张照片,照片上的人都笑得十分幸福,谁又能想到现在已然阴阳相隔。

“受害者的交集呢?”霍奇问道。

“第一名受害者大学刚毕业,在一家企业工作,第二名受害者是邮递员,第三名受害者是无业游民,在生活上并无交集。”翻看着资料,“而在居住环境上,三名受害者也均住在不同的区域。”

“看来我们需要去被害者家中看看,并和受害者的男朋友进行谈话。”霍奇定下方向。

到了当地警局,已经是下午了。负责人迎上来接待众人,为众人带路。

“相信我,这不是‘索命者’……”负责人边走边说。

“给我们个房间,要有黑板、窗户和六把椅子。”吉登没有回应负责人的话。

“除非‘索命者’是杰克·拉兰纳(美国健康及营养专家),不然肯定是年轻的模仿者干的。”负责人继续着上面的话。

“尸体的情况与索命者案件一致。”瑞德反驳。

“索命者案件的情况人尽皆知。”负责人耸了耸肩,“当时这个案子在我们这个地区很轰动,所有媒体都在争相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