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练武之人何止万千,又个个都是以一敌十的人物,以着这等武力,江湖却一直还是受到庙堂辖制,与其自身的特点以及传承方式实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说这一次选出武林盟主,其目的原本就不是称霸武林,而是要找出一个各门各派之间的连接点,寻一个统一大家的方式。而众人之所以需要统一,则是因为内有弥勒教兴风作浪,外有北辽西夏虎视眈眈。就是到了这般厉害的时候,江湖竟还能这般苦心算计
,各门派之间勾心斗角,也实在不得不说真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却是众人真也是泥腿子起家,实在当不得这天下兴衰之大任的。
这天下始终还是皇家的天下,自“夏传子,家天下”一来,中原人中练武出众之辈不计其数,归根到底还是不能与朝廷王权相抗衡,难以参与天下的大势以及争夺之中。饶是像太玄祖师那等精研卓绝的前辈,归根到底还是只是保住了一支道统,却还是不曾扭转或者挽救国运,一切因果该如何发展,最终还是顺应这历史和百姓的规律,宛若一道滚滚向下的河流一般,势不可挡地照常发展。这或许也就是师娘口中的人道规律,却连长生老人也要低头。
就是数十年前大宋与北辽开战,澶渊之战中大宋吃了莫大的亏,也是历史发展之根本轨迹。饶是当时有不少武林人士投身大宋军阵行伍之中,归根到底还是要受到大宋朝廷将领指挥,纵是再厉害的武功,在数十上百万人的战场之中,也是难以激起什么水花,最终不过是使大宋的一败涂地,变成的比较能够叫人
接受的小败,澶渊之盟还是大宋吃了大亏,却是谁也不能改变的规律。
江湖与庙堂之间的关系,从之前那事之中就能看个分明。
就是这一次大宋在好水川的溃败,依着一众武林人士能以五千人击溃两万西夏大军的战力,要是中原武林全面参与战争,只怕结果也要与今日大相径庭,就是西夏人面对一众中原高手也要吃一个大亏,不说影响国运,至少不能在大宋土地之上恣意妄为。
只是中原的武林归根到底是门派传承,一切入门练武之人也真是底层百姓,真真是大部分读书明理都负担不起的家庭出身,饶是门派中有再好的道德理论传下,也是改变不了他们本身就是普通老百姓的事实。真正遇到这种需要付出和牺牲的时候,众人都是要好生考虑一番,却是不能轻易做出让步以及决定,还是一直希望,自家门派能在这一次事情之中获得少许好处。即是不是大肆发展,也是要比其他人好上点滴才是。
就是因为这一思想的局限,才使得华夏上下近四千年的历史之中,武林在历史上留下的笔墨实在乏善可陈。除了一群不要命的刺客之流,比如荆轲之类,还能在史书中争取一个“刺客列传”之外,其余真正的大门派,比如少林、崆峒、青城等等却是真实不虚地藏身在了历史洪流的背后,既不主动参与,也不会发挥出自己的作用,只是保护一方百姓,在史书上却是实在没什么作用。
倒也不是说这等情况不好。毕竟一切的最初,武林和庙堂就是相互独立,彼此检视制约的存在,各门各派之间需要保存自家实力,以求道统不灭,得以传承,倒也真是叫人无话可说的正确。毕竟这数千年来,朝廷换了无数,门派却是依旧迎风傲雪,个个都在。也是不得不说众人远离朝廷之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思想观念起了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