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 藩王发疯记2

明末混球 流光飞舞 2085 字 11个月前

杨梦龙一屁股坐下,跷着二郎腿说:“先把田契给我!”

朱聿键哼了一声,让人拿来田契扔给杨梦龙,又拿起笔来写了几行字,证明这地田产是他心甘情愿划给舞阳卫的。杨梦龙接过田契和证明,笑得见牙不见眼:“多谢,多谢哈!”

朱聿键放下笔,坐下,说:“现在田我给了你,你是不是也是该告诉我该怎么做才能让王府的收入翻上十倍,还能获得好名声了?”

杨梦龙翻了个白眼:“我连你们王府的具体开支都不清楚,怎么给你们出主意?”

朱聿键拿出一本账本扔给他。

账本里纪录着过去一年王府的具体收支情况,随手翻开,杨梦龙发现唐王府的收入还真够吓人的,两三千顷良田每年会给唐王府带来几万石的田租收入,此外还有盐引、矿税、大批店铺、航运等等,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年收入不下二十万两银子。当然,这些还不是大头,真正的大头是朝廷发给他们的俸禄,亲王每年应得的俸禄是粮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还有大量丝绸布匹马料钱什么的;靖江王每年俸禄是粮米二万石,钞万贯,布匹丝绸之类的相当于亲王的一半;郡王年禄粮米六千石;郡王下面是公主、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每一个都能拿到一大笔禄米。唐王府人丁颇为兴旺,光镇国将军就有好几十号了,真是将星云集!不难想像,这么多皇亲国戚对国家,对地方是一个何其沉重的负担!虽说在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令将藩王的禄米削减了五分之四,但架不住藩王能生啊,一个藩王生上百来个儿子,也把损失给补回来了。有了这么多人,唐王府那点收入也就不大够了,因为他们每年都要给那一大堆的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发放大量锦缎布匹等各类物品,这是一大笔开支。最为坑爹的是,就连唐王也不知道那些郡王到底有多少儿孙,只能是人家报上来多少你就发多少!杨梦龙咧了咧嘴,我的娘咧,这一家子还真能生,每年几十万两银子的收入都不够开

支了!

看完账本,杨梦龙心里有数了,摇头苦笑:“你们可真能生啊…不过也是,换了我我也玩命生,生一个孩子国家就给一大笔钱呢!”

朱聿键黑着个脸说:“我请你过来,可不是让你笑话我的!”

杨梦龙放下账本,说:“你要管的人实在太多了,钱不够,出现了金融危机,我懂,我懂!”放下账本,认真的说:“就你现在的情况,没得选,只能开源节流。节流估计是没啥指望了,就算你做得到,其他人也做不到,那么,就只好开源了。”

朱聿键问:“怎么个开源法?”

杨梦龙说:“简单,改变你们以前那种单调的耕作方式,别再去拼地力,往死里种小麦了,适当的种一些亚麻、土豆、棉花之类的经济作物,这些经济作物能带来的收益是一年种一季小麦的十倍。”

朱聿键说:“亚麻、土豆、棉花这些,我也想种,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种…”

杨梦龙又开始翻白眼了:“你不知道该怎么种,不会请知道应该怎么种的人过来当技术顾问啊?如果非要每一件事都要自己弄懂了才能去做,人这一辈子能做几件事?至于肥料供应,你放心好了,我不是一个忘本的人,你送了我这么多良田,我肯定要给你回报的,磷肥管够,还会派人指导你们施用。”

朱聿键大喜:“多谢,多谢!”

杨梦龙说:“别客气!对了,如果种了棉花、亚麻,你不妨再办几个纺织厂,将自己种的亚麻棉花织成布匹,这样利润更加丰厚不说,还能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当然,工钱一定要合理,否则好事肯定要变坏事的。”

朱聿键表示明白。他再怎么对农事一窍不通,也知道卖一斤面粉比卖一斤麦子的利润要高得多,何况布匹生意的利润一直是很高的。但他还是有点担心:“要是织出来的布匹卖不出去怎么办?”

杨梦龙叫:“怎么可能卖不出去!我告诉你,我河洛新军几千人训练严格,每

三个月就要发一套新的军装,你自己想想这是多大的市场!舞阳卫、洛阳卫加起来共两万多户军户,一个成年军户每年要发三套衣服,卫学一万名学生,每年每人发两套衣服,这又是多大的市场!不是我小看你,你不种上几万亩棉花或者亚麻,织出来的那点布匹连供应南阳、洛阳府都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