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机构调整

最后的枭雄 老格理 1559 字 11个月前

直隶总督李鸿章办洋务和两江总督李旭的路子不一样,他喜欢官办或者官督商办这种方式,对于李旭放手培植民间商贾的方法,李鸿章不愿意不喜欢也做不到---俗话说无商不奸,谁敢保证那些商人们能和自己一条心啊!

但是北方不能不有所作为,否则世人的眼里就只有小李而没有老李了!于是,李鸿章下决心在北方也要兴办一批企业,决不能让李续之办洋务的风头比自己太盛!

可是办实业没钱不行,没有资金大兴洋务就是一句空话!钱从何来?也曾有手下幕僚周馥、王凯泰、陈鼐、张佩纶,文案凌焕、吴汝纶、于式枚;军需官钱鼎铭、王大经、郭柏荫、刘含芳、张士珩;洋务干将丁日昌、盛宣怀等人纷纷建言从江南引入资金,让江南资本进入北方借以兴办企业。

然而李鸿章并不想让江南的资本进入北方自己的地盘---他很清楚那些江南资本都是李旭的力量,一旦进入北方,自己的势力就会被渗透如同李旭在义勇军某次会上所言被其挖墙脚、掺沙子---李鸿章是绝不允许自己的权势被别人削弱的!

虽然北方各省在李鸿章的主导下,在随后的数十年间也陆陆续续地开办了一些洋务实业,象天津机器局、开平煤矿等等,甚至还在东北漠河开办了金矿。但

是,整个北方各省的民营企业发展缓慢,远不如南方各省活跃,更没法和东南五省的兴旺繁盛相提并论。总体而言,北方在近代化的路上大大落后于南方,造成了中国南北之间巨大的差距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李旭是很希望将南方的经济拓展到全国各地,西北由于得到了左宗棠的支持,江南的资本大量涌进,极大的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虽然总体水平还不如江南,但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西南和华南地区或多或少也受到了江南经济繁荣的刺激和影响,加上本身也有一定的传统经商意识,经济情况基本上处于全国的二流水平,仅仅落后于江南各地。

只有黄河以北的大片地区因为官府的阻扰和传统保守意识浓厚,使得江南资本难以进入从而无法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对此李旭虽然忧心忡忡但也无可奈何---没有李鸿章为首的官府支持,想要在他的地盘立足,谈何容易。

同时李旭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地盘和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如何更加有效的管控各地成了当务之急!目前东南五省和西北陕甘二省都设立了各省厅局机构负责当地的经济建设等工作,但是在总部这边却只有一个侍从室负责上传下达,全局管理方面严重缺乏一个有效的统筹机构!

李旭决定调整最高决策管理机构,建立一个完整的上下管理体系。他将一班心腹官员召集开会,同时派出一些官员奔赴各地调研,开始酝酿义勇军的体系完善和调整。

同治十二年冬天,李旭首先调整了义勇军系统的核心---铁血会。铁血会作为李旭掌控军政的核心组织,一直是秘密发展,外界几乎难以觉察---朝廷纵有风闻也一直以为是李旭的幕僚机构,没有人明白铁血会的真正目的!

匡济民、沈思德等人的辛苦工作确保了铁血会脚踏实地的发展而不浮于表面。经过十几年的默默耕耘,铁血会核心骨干会员已经发展到了万余人,除了军政官员外,一些社会人士也秘密加入了铁血会。而铁血会的外围会员则以各种官府或部队名义活动在各地,总人数已经达到了三十万人---铁血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支强大的地方政治力量!

在铁血会召开的代表大会上,李旭宣布选举新的铁血会中央委员,并从中央委员中选举新的常委。同时宣布铁血会中央总部除保留原有的组织部、宣传部和总务部,另外增设联络部和统战部以及中央办公厅(简称中办)。各单位具体分工如下:

中办:秘书长罗文才,负责铁血会中央办公事务,上传下达和工作协调等。

组织部:部长沈思德,铁血会员的人事工作,包括入会、培养、培训、奖惩、处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