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那些义勇军看得出来也不是好惹的家伙---哈里森多次在泰晤士报警告他的英国老乡别去和义勇军打仗,凶多吉少啊!他在给英国驻上海的领事麦特赫斯特的信中强烈建议大英帝国应当将义勇侯视为伟大而难得的朋友保持密切的接触,这对英国在远东的利益至关重要---哈里森甚至在信中毫不犹豫地将义勇侯称为东方的拿破仑!
虽然在北京的英国公使威妥玛认为哈里森对李旭的评价有点言过其实,但作为一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即
活动于大清国的外交官,他认为和大清国的权臣保持一定的关系显然对大英帝国更为有利。为此他指示英国驻上海的领事不定期地拜访两江总督衙门,尽可能地和大清国的官员们保持密切的联系。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洋人都有威妥玛的头脑,一些法国人就认为那个所谓的义勇侯也不过就是曾国藩之流的地方重臣而已,未必会有多么的了不起。当然,在这些趾高气扬的洋人眼里,没有谁还会记得十几年前八里桥那场规模不大的小型战斗!
如果说西方的洋人看不起大清国多多少少还有点资本---毕竟满清的军队在和西方军队的较量中从来就没有赢过!那么来自东瀛的小日本对大清国的觊觎就让当时的人们有点不可思议了。开始明治维新十几年后,日本人随着国力的渐有起色而开始不甘心盘踞海外一隅了,千百年来对大陆的渴望再一次在他们的心底熊熊燃烧,以致利令智昏!
同治十年的牡丹社事件让日本人觉得找到了一个试探大清国的借口,他们需要摸清楚这个东方头号大国的底牌。在原美国驻厦门总领事、自称“台湾通”的李仙德
的出谋划策下,日本人于同治十二年十一月派外务卿副岛种臣出使中国,随员柳原前光到清政府总理衙门询问琉球漂流民被杀事宜。而愚蠢又不通外交的满清时任总理衙门的官员如大臣毛昶熙等人竟然以台南蛮夷不服王化难以管束为理由答复日本人。日本人遂以此为借口,扬言出兵惩罚台湾蛮夷。
同治十三年初,日本政府以“台湾生番探险队”的名义动员全副武装三千人的军队,并租用商船装备大炮,准备远征台湾。陆军中将西乡丛道为统帅,率部从长崎准备乘船出发。不料事到临头,日本政府先后接到英美各国的警告,要求日本放弃出兵台湾。日本政府有点犹豫,迟疑不决。
西乡丛道得到消息,勃然大怒,立刻下令部队上船出发。当时正在长崎的大藏相大偎重信无法劝阻,只好报告日本政府默认西乡丛道的擅自决定---自此在历史上形成了日本军队自行其是而政府默认的传统。
四月,西乡丛道的部队陆续登船出发,迤逦南下台湾。浩浩荡荡十几艘大小船只绕过台湾北部,直趋台南并于五月份在社寮登陆,开始攻击以牡丹社为主的原住民
部落,牡丹社酋长阿实禄父子等众多原住民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