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自得心开

他有一剑 剑仙魏晋 5439 字 7个月前

大势至菩萨说,我回忆过去恒河沙劫之前。往昔就是过去、以往。恒河,是印度很大的一条河,印度有两条河:印度河和恒河,最大的两条河。恒河里面的泥沙是最细的,恒河沙用来比喻数量之多,沙又是最细的,河又是最大的,可见这条河里面的泥沙是有多少。所以,佛经里面经常说恒河沙数的这个劫。劫,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劫就是在印度有这么六十个数字,其中阿僧祗是第五十三个,阿僧祗劫来比喻时间之长。恒河沙劫也是表现时间之长,有大劫、中劫、小劫,那么在这么久远劫之前,也就是恒河沙劫之前,有佛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

这个佛,名字叫无量光。无量光,我们知道,阿弥陀佛翻译成汉文就是无量光的意思。无量光,光明就是智慧。我们没有光明就没有智慧,有光明就有智慧,有光明就没有痛苦,没有黑暗,黑暗就是痛苦,痛苦就不懂得人生的道理。因此,消除烦恼痛苦,这是我们佛法的根本。

大势至菩萨说那个时候有个无量光佛出现在世间,而且是“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十二如来,就是讲在一个劫当中就有十二尊佛出现在世,最后一尊佛他的名称叫做超日月光。超日月光是什么?日月,在佛教里面是表现智慧和慈悲,因为我们大家看到这个太阳是白天出来的,太阳有光、有热,然后能够普照万物、普照大地。而月亮呢,它是在黑夜里出现的,黑夜里表示在痛苦、烦恼中给予清凉。所以,我们学习

佛法的人要知道,你不但要有智慧,而且还要有慈悲。如果你没有慈悲,那我们就只有日光而没有月光。所以这个时候,超日月光,就是超越了世间的智慧和慈悲的这么一尊佛,他就正好教导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我们大家看,大势至菩萨修《念佛圆通章》,他是修这个念佛三昧得圆通的,我们大家也要秉持这么一种心态。如果你想此生修净土宗有所受用,得到利益,你一定要使自己能够证得念佛三昧。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一百二十三个人都证得念佛三昧,这个在我们中国佛教历史上都是很稀有、很难得的。念佛三昧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我们先看完大势至菩萨下面一个比喻,他告诉我们怎么样子修,会证得这种念佛三昧。实际上,“三昧”这两个字翻成我们汉语就是正定、正受的意思。不但正定,定在那里,而且,感受是正确的感受。而我们一般的人,学习禅宗经常说不受,不接受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是不受一切法。那么这个正受,正是不受一切受。正定呢,是无出、无入的定,不是小乘定。小乘的定有四禅八定,修四禅八定可以入定,可以出定。但是大乘禅宗的定,它是没有入定,也没有出定。为什么叫没有入定,也没有出定?经书上有一句话讲观音菩萨“普陀洛伽常入定,随缘赴赶弥不周”,你看他一直在那儿入定,但是他能够随缘赴赶,他东奔西跑救度一切众生,看去好象很不稳定,到处要救度众生。但是,他是常入定。所以叫做没有出定也没有入定,他一直就是这个样子。那么,三昧就是这种不受一切受的正定,叫做正受正定。

超日月光佛怎样教大势至菩萨“念佛三昧”呢?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个是一个比喻说。譬如有两个人,一个人专门想着另外一个人,忆念不忘、牵挂。忆,实际上就是牵挂,我们讲像回忆一样,回忆是过去的事情,这个“一专为忆”实际上是指牵挂。牵挂是不讲过去的,就讲现在你牵挂某一个人,那种牵挂的心。但是也没有把它讲出来,只是心里面总觉得有个东西挂在那里,所以说一专为忆。另外一个人他不牵挂他,全部都忘记掉了。这两个人如果见到或者不见到,“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见到或不见到,相逢或者不相逢,如果两个人能够相遇的话,前面是讲了一个“一人专忆,一人专忘”,这两个人一个忘记了,另一个是有念他的。第二种情况,就是两个人都在牵挂着,见到或者不见到,碰到或者不碰到,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他心里总是在牵挂着他。两个人如果同时都牵挂,二忆念深,牵挂的程度越来越深,时时刻刻都没有忘记掉,就像以前那个流行歌曲那句话“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不需要再想,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就是这样子。时时刻刻超越了一切时间,时时刻刻深入到骨髓里面,彻头彻脑、彻里彻外,整个身心融入在彼此一体当中,两个人以这样相忆。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我们经常形容这两个人很好,是形影不离。形影不离,就是我们的形体在太阳底下,我们就看到我们的影子,你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那这个形影不离是指同体,同一个体。因为形是你自己的形,那个影也是你的影子,所以形影不离是指同你一体,证得同体。如果能够证得同体,那么“不相乖异”,“乖”是违背,“异”是差别,不会乖异,不会违背你,也不会有任何差别。因为你的形体就是你的形体,大家如果自己站到太阳底下,你是一个人影,如果你看到你的影子是个狗影,那就麻烦了。所以“不相乖异”,就是你的影子,其实就是你。如果形容我们现在人的做法就是说,我们学佛了,是不是心里面想着佛?所做的是不是佛事?如果是做了佛的事情,你是在修行,你是在念佛,那么你的心念、你的行为跟你是“不相乖异”。如果你是一个出家人,你做的不是出家人的事;你是一个居士,到庙里面来不恭敬三宝,做的不是居士的事情。就象我们人看到自己的影子却是狗的影子,那就麻烦了,这就叫“乖异”了。如果你表里能够如一,它就“不相乖异”。

这里主要是指这两个人互相忆念之见没有差错,如果用体性上说,我们证得本体以后,看到自己真心本体,真心本体跟我们这个虚幻五蕴之体不相乖异。我们的妄想跟我们的身心是有很大的距离的,因为我们看不到自己的真心,你只抓住这个影子,然后就在影子上弄来弄去。如果你看到这个真心之后,你习气还很重,还是有乖异。你如果一直用功下去,“二忆念深,同于形影”的时候,那你功夫成片了。功夫一旦成片了,它就不相乖异,你的一切行为都能够会归到真如本体,会归到真性无所住当中。那么这样子,功夫就可以到家。所以,他用了这么个比喻。

后面说,这两个人是什么人呢?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大势至菩萨告诉我们:十方的一切如来,他从成道以后一直都会怜念众生。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称为十方,十方如来,不是指一个阿弥陀佛,或者一个释迦牟尼佛,是指一切空间当中的所有的佛陀。怜,就是怜悯、怜爱。念,就是念念不忘。他的整个身、口、意,身心意念当中,只有众生。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成佛了以后,也就是说有些人在生活当中遇到麻烦了,他就想逃避。他说我赶紧念佛修行,逃到极乐世界去,再也碰不到你了,没有这么多冤家对头了。实际上你错了,到了极乐世界去以后,你成佛了以后,你还要回来度他们,你成佛了以后,如果不想度他们,你还成不了佛。这十方如来,他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怜念众生。这就是佛的本意、本行,他应该这么做,他有这种功德。众生,就是我们有众多的生死集合在一起的,就是我们大家。

那么,佛念我们就象母亲忆念自己儿子一样,我们大家都是佛子。这个佛的亲子和庶子我们都没有份儿,只是佛的亲属。但实际上,另外一个“子”我们是有份的,就是佛子--佛的弟子。大家如果皈依佛门了,那都是佛的弟子,向佛学习,就是佛的弟子,十方如来都把九法界的众生当成自己的儿子一样。为什么说当成佛的儿子一样?我们大家自己的真心和佛性,从古至今从来没有变坏、没有变化,我们本身具备的无边智慧、无边德行,我们真正生命的宝库自己完全拥有,现在都在。可是,这把钥匙自己丢了,这个宝库的门被自己锁起来了,自己总是在宝库外面绕来绕去。《法华经》说:“穷子一样。”自己家里财富万贯,但是你出去当乞丐、要饭去了,为什么呢?我们大家真心当中,并没有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干扰,但我们大家天天就在追求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在这么一个情况下,我们自己就是自己的佛子,我们自性也就是佛。那十方如来,他是果觉上已经究竟成佛,他看到这一点了,他可以教我们打开我们这个宝库。因此说,一切众生都是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