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时敏出庄,返回庄子里,孙河提着红漆木盒紧步跟上。
香喷喷,煮的烂熟的鹿肉吃了个满嘴流油,朱弘昭拍着肚皮连呼过瘾。他是肉食动物,现在又是长身体的时候,练得那套体操又格外消耗体能,光吃五谷如何能成?
吃完的骨头也好处理,第二天一顿锤子砸碎,在那栋主体完工的大屋里凿开西阳河,倒进河水里当即引来一群鱼儿,备好的渔网撒下去,这几日又有纯天然鱼肉吃了…
十户炭户足有四十多劳力在工作,三户铁匠还没调来,朱弘昭就要早作准备。这年头冶铁靠的就是木炭,煤炭也有,炼出来的都是含硫量高的铁,太脆。
到了清朝,北方树木资源减少,拿煤炭冶铁。这就使得北铁不如南方铁好。造炮造枪,都是南方木炭冶炼的金属为优。
这年头已经有人才用煤炭烧火,但夏天好说,冬天很
容易煤烟中毒。朱弘昭派人外出够煤,一边就在庄子里带人挖窑坑。
建在河上的大屋里四周摆满炭盆,屋内暖融融。用开水烧开寒土和泥打坯,打好的泥坯放在炭盆前烘干,留着后面烧砖用。
北岸一个个窑坑挖出来,有的用来烧制木炭,有的用来拿购来的煤炭混合木炭烧砖。
烧木炭是个周期性工作,将柴木在堆积在窑坑里,点燃烧一阵后封堵进气口。造成无氧高温环境,对木柴进行蒸馏碳化。
现在天气寒冷,窑坑内温度流散速度快,烧炭成材率不高。但窑坑数量一上去,产的木炭自然也多。毕竟窑坑点火后炭户观察一阵,封堵后静置不理就成了。
烧一窑五六千块青砖需要十天左右,效率不高。后世朱弘昭舅舅就是干砖厂的,烧砖的速度让此时的他汗颜,一个砖窑每年可产千万块红砖。
青砖红砖只是颜色不同,工序也差不多,区别在于出窑前要不要泼水。
到了年底,北岸搭建起一座木棚,棚内工匠们按着朱弘昭意见,拿青砖盖起一排宽九尺,长十三尺高八尺的砖炉。
一块块煤炭塞进去垒好,再堆些木炭引火。朱弘昭压着激动心情,开始依次点火,六座砖炉,只要能有一个砖炉烧出焦炭,他就成功了。
焦炭是大规模冶铁的保证,和蒸汽机一起撑起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那边也是木头快用光了,为了寻找新的冶铁能源,才把煤炭烧焦这门技术逼了出来。
六座砖炉由专人记录烧制过程,或许不成功,但这种文字积累的经验总能把失败经验堆积酝酿为成功他娘。
朱弘昭确实激动,在他看来穿越者的意义不仅仅是争霸天下引领这个民族走向。哪怕带回去一些新的观念,只要观念撒播,立时死了也是值了。
技术永远都不缺,缺的就是一个概念。
他只要早于欧洲几十年将焦炭烧出来,有了大规模冶铁的基础,在足够铁器武装下,谁能摧毁这个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