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大明平虏伯?(一)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441 字 11个月前

黄克缵对东林党不感冒,昂声道:“赵大人,如此详实的军功,岂能作假?”

“无地方官员佐证,军功还需证实。听边将一家之言,仓促定功,与国法制度不合。”

天启兴冲冲而来,被赵南星领着一帮御使泼了一盆冷水,这场朝议便虎头蛇尾结束。但还是把内阁、六部尚书留下,其他官员也别想回去和家人团聚,留着等晚上赐宴吧。

总算把这帮捣乱的御使弄走了,天启赐座,毕竟这都是一帮老头儿,赐个座,说不好这议功时这帮人会心软。

“朕可以向诸公保证,这军功不掺一丝水份。朱参将身为宗室,父子二人亲率万骑出塞阵斩二酋,俘斩四千,收复塞外失地千里。扬我国威,振我军心,如此大的功劳,朕要重赏。诸公议议,如何赏赐才能体现朝廷大度,以让天下宗室心动赴边为国戍边效力?”

内阁、六部大员听着眉头都皱皱,无人先开口。皇帝的意思很明白,要重重封赏。而且已经定下了基调,根本不给他们说三道四的机会。

既然皇帝都说军功不掺水份,说明一个原因,那就是这立下大功的朱以溯父子,他们身边有众多皇帝的耳目。

封赏军将,这帮文官打心底里不太乐意,特别是封赏宗室将领,这更是敏感。宗室身份本就敏感,如今谁为他们开口,等朱以溯父子栽了,难保不会被皇帝秋后算账。

更关键的是朱以溯父子是振兴卫所军制,卫所军制很可怕,一旦兴复就意味着招募的战兵体系要衰竭,多少战兵将领会丢掉饭碗,到时候将心、兵心不稳,这会酿成更大的祸端。

不同于如同私兵的战兵,卫所军是实实在在的行政编制,卫所军强大起来,皇帝的底气就足。若五军都督府跟着卫所军制一起抬头,有强盛、不需朝廷粮饷挟制的卫所军做支撑,那些都督府的勋戚们腰杆子会更直,会冲击朝廷内部的话语权。

所以,打心眼里,列坐的大臣都不愿意提高朱以溯的地位。不少大臣都现在认为朱以溯是万历皇帝遗留的一枚棋子,而这时,就是这枚棋子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君权和臣权的斗争永远不会停息来下,斗智斗勇。而军权就是重中之重,皇帝手里的军权盛,臣权就会被压制。若皇帝手里没有强军,皇帝的底气就不足。

这回皇帝太猛了,不信任外姓将领,直接抬出了宗室

将领,这是继外戚将领、宦官将领后又一轮对军权的冲击。用的还是卫所军制,让掌握财政大权的大臣们措手不及。

不管皇帝用什么人带兵,只要是战兵体系,掌握朝廷财政粮饷的大臣们,有的是手段收拾带兵将领。而根基扎在卫所军制上的将领,完全可以不鸟事朝廷的粮饷。按规定,也要不来,还要交出去一部分给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