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明朝的女子,只是缠着布限制脚过度成长,而平时外出时又穿紧绷绷小鞋,以显符合审美之潮流。
没几天,朝廷吏部和兵部下了文书给山东布政使司和
山东都司,要在乐安县设立乐安守备所。将乐安县塘头寨百户所升改为乐安中千户所,清水泊高家港巡检司裁撤改为乐安左千户所,乐安县城西边的乐安镇巡检司裁撤改为乐安右千户所。
而这三个千户所所缺兵员由乐安侯部曲补充,以孙河为中千户,高杰为右千户,刘良佐为左千户。两部文书中乐安侯部曲五个字晃瞎了知县赵日中的一对眼珠子,这些部公可真敢往上写!
这也没办法,皇帝上面逼着,而兵部尚书黄克缵不鸟东林党那些人,也认为朱弘昭的三千护院于朝不利,给个番号建制收为朝廷兵马也是好的,对朝廷好,对朱弘昭也是好事,免得有人拿这三千护院做文章。
以前是朱弘昭这个乐安侯拿着乐安的税赋养这三千护院,现在还是乐安的赋税养这三千人,只是省了朱弘昭这一个环节,直接由府衙司库发放给守备所。
在高杰这帮领军的看来,以前就是他们吃朱弘昭的饭,拿朱弘昭的钱。现在就是他们吃朝廷的饭,拿朝廷的钱。不过他们这帮人,一个个都签了死契家奴。
当官要身世清白,奴籍是不成的。不过这里没在意,摆明了就是给朱弘昭这个乐安侯名正言顺的军权。
不过,守备所的掌印千户是王敦盛,这家伙也算费尽
了心思,托了不少关系才从大同镇调出来。打通关系是一个原因,他本人跟着孙传庭搞军屯弄得有声有色,政绩突出也是一个原因。
这段时间朝廷里也有不少变化,比如天启起用曾经的老师孙承宗署理辽东,而孙承宗认为朝廷的精兵强将打没了,应该进入战略防守阶段,以培养将领,训练士兵为主。
同时这位孙承宗还点名和天启要了大同镇的孙传庭,认为他军屯有方。天启皇帝则认为孙传庭是小人,不想把这样一个小人塞到辽镇去。
这孙传庭一边和朱以溯是至交好友,一边却向他打小报告提防朱以溯。结果呢,朱以溯因为不懂得收买人心得罪太多被人毒死了。朱以溯这样一个人,有什么提防的必要?
朱以溯死前,东路军将因军功升了一次,没有孙传庭的份。朱以溯死后,大同诸将被李墨轩砍掉近半,东路各将又升了一次,还是没有孙传庭的份。可想而知,天启有多么的不喜欢孙传庭,甚至可以用厌恶来形容。
可他最终还是答应了孙承宗,因为孙承宗告诉他,如果孙传庭军屯屯的好,辽饷可以降下去,甚至可以停下辽饷。
谁也不知道,历史上没有去过辽镇的孙传庭这时候去了辽镇,又蒙孙承宗看重,会引发什么样的风暴。至于被孙成宗当接班人培养的袁崇焕,孙传庭在一边立着,他袁崇焕还能不能成为孙承宗的接班人?
袁崇焕所依仗的不过就是和辽系军头很硬的关系,而孙传庭呢?论手段两人一起在孙承宗手下效力,袁崇焕可以拉拢人手,孙传庭就会干看着?
现在整个大同镇都被东路出来的军将控制,赵率教挂着总兵官的名头彻底被架空。而这帮军将只服四个人,首先就是朱以溯,其次就是孙传庭、刘时敏和朱弘昭。
朱以溯带给他们一身的荣华富贵,朱以溯又作为他们这一系的头被人毒死,可恩情不能不还。而且朱以溯的死,也是为他们这个振兴卫所制的集体而死的,而他们又被朱弘昭指挥过,顺理成章将会对朱以溯的感激转移到朱弘昭身上。
同时刘时敏和孙传庭又是朱弘昭的师傅,所以他们看来他们都是被一家子人栽培起来的,而朱弘昭就是唯一的继承人,都认定自己早晚会有机会为朱弘昭效力报恩。
所以孙传庭在辽镇,也是有根基的,就是不拉拢辽镇军头,只要从大同镇调一些兵马过去,压过袁崇焕不是多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