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借你脑袋用用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031 字 10个月前

莫名其妙戴上治国不力的黑帽子,气急败坏的百官和天子绝对会狠狠处置山东的官员。这时候山东官员谁都跑

不了,国法方面跑不掉,士林舆论也逃不掉。

为了事后将自己的罪责洗的轻一点,受的责罚、谩骂低一些,为今之计只有一条。那就是为孔府报仇,出力越大,成果越大,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乌纱帽乃至是名誉。

驻在历城的三司官员有多少力量去为孔府报仇?他们能依靠的只有朱弘昭,而朱弘昭又要保卫历城。

所以不解决大清河北面的贼军,他们是不可能跟着朱弘昭去兖州府平叛,为孔府报仇,并捞取折罪的军功。

一听朱弘昭有良策解决对岸数万贼军,袁可立、李邦华等人哪有不支持的道理。他们要的很简单,平定围攻历城的贼军,解放出朱弘昭所部,然后跟着朱弘昭入兖州府为孔孟两府报仇。

最终为的,还是自己的性命、乌纱帽、名誉。个人追求侧重不同,可这三点囊括了所有官员的死穴。

当天,朱弘昭手书一封劝降信,为表诚意,他盖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大印、乐安侯印、个人私印。并让山东有点身份的官员依次用印画押,为的就是将所有人绑在一起,拿所有人的信用做担保。

不能立功,这些人官都当不了,事后一旦定罪,史书名声肯定差的一塌糊涂,更别说所谓的信用了。

就这样一封盖满了官印,签的名比正式劝降文字还要多劝降信由朱弘昭帐下勇士轻舟过河,送到了北岸连绵十里的叛军水寨。

在南岸山东诸官眼巴巴张望中,北岸叛军红色旗帜与卐字纹战旗先后落下…

作为保证,北岸贼军上缴旌旗、兵器、铠甲后。并不登名造册作为案底,直接遣散归乡。遣散费由山东地方出,并向投降贼军表示,济南府东二十三县今年免去正、杂税。

“贼军已降复难聚起,山东今岁歉收又逢兵灾,处处都需钱粮。不杀不计从贼之罪已是难得恩德,如今还要十二万两现银遣散贼军。这真是千古未闻之荒唐事!”

一名按察使司五品佥事感叹唏嘘,抱拳对朱弘昭道:“侯爷,山东府库一时难以抽出十二万两银子,当如何处之?再者,若不对从贼之人加以惩处,日后若有风吹草动,这些贼军贼性难改,又因官府仁善。彼以官府好欺,复起为乱又如何向朝廷交待?”

其他官员闻言,彼此相顾默默点头,对这话很是认同。现在贼军既然降了,就是他们砧板上的肉,就该想怎么切就怎么切,哪能还这么骄纵放任?

朱弘昭听了这话,目光看向这正值壮年的五品文官,

他不认识这个家伙,也不想认识,也没有认识的必要:“言而有信是为人之本,人依言而行才是信。人无信如何能立世!你这人想要背弃信义,竟想拉本侯下水!”

朱弘昭指着那文官,冷笑道:“如今贼军初降,人心不稳。本侯借大人一物安定人心,大人莫怨恨本侯无情。拖下去,斩首呈送河北诸营,以示本侯之诚。复有言者,不必相禀费事,直杀了,悬首城门,昭其毒心!”

“乐安侯,本官乃是朝廷命官!你无朝廷大义,又无尚方宝剑,如何能杀我!擅杀朝廷命官,等同谋逆!”

这位文官指着朱弘昭,发须皆张,厉声呵斥。

朱弘昭龇牙一笑,从虎皮大椅上起来,指着北岸受降的人堆厉喝:“贼军蜂拥而起,皆是尔等治民无能!本侯杀你,自有天子惩戒,不劳你这毒心小人劳神。拖下去,斩!”

“乐安侯,你!”

两名甲士上前,将这文官从人堆里拉扯出来,两拳打的牙齿翻飞,口舌发麻不能言语。在周围官员惊慌诧异之际,眨眼间的功夫将这人拉下将台,摘了乌纱,另有壮士抽刀一挥,白色的刀光,红色的血光,人头滚滚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