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熊延弼说起自己的短处,杨镐喝着酒气愤的为自己辩解。
萨尔浒大败,不是官军无能,也不是他杨镐不知兵。
他选在阴历三月早春出兵,正好掐住了建奴马匹掉膘的时间,又是借着雪后行军,大雪能让建奴骑兵机动力受限。至于战前发战书,号称四十七万大军为的就是吓住努尔哈赤,是一种心理战术。只是不知道,努尔哈赤对明军各部了如指掌。
明军各部也不是不能战,西路军杜松遇到努尔哈赤倾巢而出的绝对优势兵力突袭,出乎意料,失败再所难免,杜松力战而亡,没有责任。
马林的北路军在得知西路军失利后,没有逃跑,而是挖沟筑壕,排炮列阵,与敌人打起阵地战,非常英明。因为后金倾巢而出,老窝赫图阿拉必定空虚,明军其他两方面的部队正好可以乘机抄底,因此敌欲速战速决,而本部则尽可能拖延,为友军争取时间。
然而马林毕竟力量太小,无法与敌周旋,拖住敌
人的目的没有达到,但其战术安排是正确的。他的问题在于缺乏必死的决心,在最后关头没有和敌人决一死战,而是选择了不光彩的“仅以身免”。
但是在杜松的主力部队都全军覆灭的情况下,马林不跑也难逃同样的命运,因此,看待马林的问题,应该留有余地。
东路军的猛将刘綎中了敌人的诡计。后金在设好埋伏以后,派投降的汉人装扮成杜松的兵丁,手持从杜松处缴获的令箭,引诱刘綎,刘綎并没有轻信,后金又以刚刚缴获的杜松的大炮进行“传报”。
刘綎听到炮声后,必须火速前进,这正是刘綎的勇敢之处,也是军法的要求。所谓“轻进”、“急于立功”之说,纯属污蔑。
综观萨尔浒之战,主要问题还是准备不充分,力量不够,原本就是一锅夹生饭。无论是四路进军还是出兵一路,都各有其利弊。若从攻城来讲,以四路合围为宜,这可以使明军的火炮发挥优势。若以野战来讲,当然兵发一路为宜,但是这并不是明军所擅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