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不好听的,明朝的藩王,就是谋反抓住后也
不一定处死。绝对要处死的皇族、宗室只有一种,那就是同族乱伦。
只要战败,皇帝装聋作哑,齐王的仪卫出宫,封锁内城街坊,完全能将这些大臣们一家一家给屠了!
别指望朱弘昭会给他们面子,他们连最后的面子也不给,连基本的臣子义务都不遵守,这样的群臣,杀起来有什么需要怜惜的?
辽镇,按惯例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总兵、副总兵、副将什么的高帽子武将,尤其是赴辽军接掌山海关一线防务,这边就有三个分守总兵和配属的一大帮将军要转移到辽镇。
将领越多,意味着家丁部队就多,家丁多就说明战斗力强。
但不要忽视将领之间的私怨,有些将领彼此没仇可能祖先有仇,有些纯粹就是争官帽子起的冲突,根本调解不了。
随着辽镇这两月来按着花名册,由赴辽军派遣的发饷队伍给战兵发实饷,这些靠喝兵血以八成饷养家
丁的武将熬不住了。一来他们的主要收入没有了,二来是家丁属于武将的家仆,战场上立的功都算在武将头上,自然不能和战兵一起领朝廷的粮饷。
这就造成一个后果,刚爬上来底蕴不厚的将领直接破产,只能解散家丁使他们去当战兵。底蕴深厚一些的,只能咬牙拿出老本,花更多的银子去养家丁。以期能在这一战中,大捞特捞,一口吃饱。
有的武将没了家丁,也喝不了兵血,看朝廷这架势要与建奴死磕,干脆顺应军机处的政策,回京去京营操练京兵。毕竟没有家丁保护和镇压,他们喝惯了兵血,战场上很容易被士卒联起手来给阴死。
再说他们屁股不干净,也怕三法司、厂卫联合组找上门来。到时候人证一堆一堆的,逃都逃不了,还是先回京比较安全。
都说厂卫凶猛,可一个文官带领的厂卫,再加上三法司给与的大批盖印空公文,在辽镇要杀人,真的很简单。而厂卫,起码还要走走过场,弄弄证据什么的。说到底,还是读书人狠。
这就使得一帮统兵三四千,可战之兵不足一千,如同笑话一样的总兵、副将在辽兵体系消名。
登莱两镇的一个卫指挥,带的兵都比他们多,也比他们强。等一帮不起眼的卫指挥带齐兵入辽,在他们面前耀武扬威,他们这些老资格的前辈脸上如何挂的住?
这是这帮老将的借口,朱弘昭的老熟人周世龙干脆灰溜溜的辞官回乡,他再不走,极有可能被齐王家将入辽后,直接一刀砍了。
于是,辽兵的指挥体系完成了一次大瘦身,一切都在银子的功劳下。
当然,有个大同右卫军户出身,来辽镇投军叫曹文诏的游击是个例外。
他底子薄,将十几名沾亲带旧的宗族家丁早早就补充进战兵体系。他还在带兵,他不怕麾下的士卒在战场上报复他,因为老曹没有喝兵血。他一没妻儿要养,只有一个侄儿曹变蛟还需照料。
故而他自己的军饷都会散发给麾下生活困难的弟
兄,预防自己出了意外,这些老兄弟也好承情能拉曹变蛟一把,所以他怎么会怕手下兄弟害他?
而他们叔侄的资料和军中的评价被赴辽军搜集,送到了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