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中宗实录》的主编已经换了三个人,第一任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徐大相,这个人很受天启看重,可总是与东林私交不断,天启是重用了又一巴掌打下去,短短三年时间徐大相起起伏伏,也最了解
这段时间内的风波。
他也感恩,将天启夸过头了,朱弘昭还没说什么,就被史继偕一巴掌拍下去,免得因为这种事情耽误了徐大相前程。
于是副手,第二任主编,詹事府少詹事钱龙锡接替,这位东林二代中坚因为在詹事府过清闲日子,并没有搅进去。可他心里也有怨气,主编时采纳筛选资料、修成的初稿含沙射影。
又因为与夏之令交情不错,借着夏之令阴谋刺杀毛文龙案,钱龙锡以知情不报罪名,被皇帝一巴掌拍下去充军,编入上二十六卫屯军。
然后这个主编的差事就成了烫手山芋,刚当上礼部右侍郎,宋理学鼻祖周敦颐的后人周道登被魏广微吓唬,赶紧把右侍郎的委任给推了,硬着头皮接了这个差事。
现在周道登这个和稀泥,当孙子高手,最善查看风向的泥鳅再次以礼部右侍郎的身份外派,作为主使与王化贞一起出海去日本挑矛盾,制造冲突。
他走了,空出的主编一职又成了麻烦,翰林院够资格的没人敢接,就连黄道周也产生了辞官一阵子,回乡照顾老母亲的想法。
黄道周是彻底的穷人出身,全靠母亲操守纺织机,才读书出了头。
他和东林二代先锋大将魏大中不同,魏大中也是真穷苦人出身。可魏大中是接受了外人的资助才吃饱肚子有书可读,在外人的资助下中了进士娶了媳妇,这相当于再造之恩,朱弘昭很欣赏魏大中的清廉,可清洗东林时,魏大中自己就请辞走人了。
魏大中留下,会背上忘恩负义的骂名。
黄道周不像魏大中那样有人情压力,他在意的只有自己的母亲,他可不想坐牢,他坐牢了他母亲岁数大了,谁来照顾?
所以,关于《中宗实录》主编一件事,围绕着这件事,御史台、翰林院、詹事府、相府四个方面都来了公文。
御史台弹劾翰林院做事磨蹭,詹事府方面诉苦,
请求补充人手。詹事府有一个詹事,若干个四品少詹事,成基命去台湾当巡抚,钱龙锡去充军喂牛,何士晋外派两广总督,还有一个见风向不对早早辞官,现在就剩下一个新任的少詹事黄道周,真的缺人手。
詹事府的意思就是不是我们不出力,是我们的编制被削的太狠,没有足够资格的人来出力,要补充血液。
翰林院那边推荐有官籍,却到处溜达过清闲日子的,刚刚回京的钱谦益返回翰林院,由钱谦益顶缸。
相府这边也推荐两个人,一个是翰林院编修,上一科的状元郎文震孟;另一个是侍从司侍从,今科状元郎余煌。
余煌虽然资历低,年纪也不大,可人家是专门读史的,号称博古通今。
“呵…叶老头儿将皮球踢给朕了,余煌你是个什么意思?”
四封奏折握在手里,朱弘昭仰躺着,身后赵仪为他揉着肩膀,斜着眼瞥一眼余煌,这个他钦点的状元
郎,也是历史上天启点的状元郎。
这位状元郎某些理念,非常合皇帝的胃口,那就是限制臣权、抑制士绅豪强的发展。
某种意义上来说,余煌若执政,喜欢干的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背离人情事故的人道,向着延绵不绝、可持续发展的天道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