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从们收拾好桌上果渣,也没行礼,都是来议事做事的,又无外人,来回行礼他们不烦,朱弘昭都觉得烦。他已经罢免了朝中跪礼,以后逐步废除。除了长辈或重大典礼,大明人不再随意屈膝。
地毯周边撒着一圈硫磺粉用来驱虫,两名内侍抱着陶罐补充着硫磺粉,侍从们各自取出折子。
朱弘昭吃了个西红柿,擦着手才说:“六韬卫之事,都先议议。”
他父子兵法根基是《六韬》,现在想遴选征日回师的部队,算上龙韬卫组建六个亲军卫,给以后太子准备的亲军。这也是找了个理由将朱青雀弄走的原因之一,朱青雀的爷爷留下的人脉,很担心出问题。
余煌摇头:“臣反对,李唐皇室倾轧,原因就在
于宗室掌兵居于京师,皇子有兵权,有犯上的资本。”
进入侍从司才一月有余的游士任开口:“臣认为状元公之言有所偏差,众所周知,李唐时期门阀强盛。皇室内乱,多有门阀痕迹。且看我大明,军权尽归皇室,给太子六卫亲军,不为过。”
这种关系到太子兵权的事情,曹化淳不会开口。而且关系太大,当朝设立太子亲军班子,以后都会有。影响深远,他是内侍,更不能开口。
尽管太子还没见踪迹,就怕以后太子有兵权闹出祸端。支持这一条,保持沉默就好。不像游士任,急于表现。
再说游士任已经四十三岁了,等太子羽翼丰满闹事情,和他游士任也没关系了不是?
朱弘昭看向袁枢,袁枢眨眨眼睛,心中衡量,推理这条制度的根本原因,缓缓道:“臣赞同君父此举,太子掌兵,有利于将领选拔。且皇室掌军,太子要通军事为基本素养。”
现在将领选拔除了武举外,就看军功和举荐,传统上也是如此。
严格来说,琼华岛宿卫和将来的武备学堂,并不是学出来就有军职和晋升,这是一种举荐。琼华岛宿卫的举荐人是皇帝,武备学堂的举荐人也是皇帝。
朱弘昭看向余煌,余煌道:“若设立太子亲军六卫,臣以为无需满编,维持骨干编制以减轻军费压力。另,不可轻易授予诸位皇子军权。”
不可轻易是婉转的劝谏,要给兵权给太子就好。
朱弘昭点头,扭头对曹化淳说:“记下来,到了山东准备组建工作。”
他又扭头环视,余煌双手举起手中奏折道:“君父,臣有感于军中制度有割据之势,故呈此策。”
一名内侍端盘过去接住奏折,转递到朱弘昭这里。
目光扫着,朱弘昭缓缓点头,以前他喜欢称呼自己的军队为齐军,现在却不喜欢各种秦军、辽军、晋军之类的称呼。
如同地名一样,陕西省改为秦省,可以想象陕西人几代人后会怎么称呼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秦人?
西夷之所以分裂的厉害,就是一个地方就是一种人,绝大多数是地域划分民族,民族划分他看来有些扯淡,应该以文化、种族为双重标准。
所以,后世对这些古称字眼,如秦、晋、齐鲁、越、巴蜀之类的防范的很严。这些流淌在祖先、本土文化血液里的字眼,最能唤醒地方割据主义。
余煌的这条军队改制核心就是改番号,从番号中杜绝地方色彩浓烈的字眼。
甚至如唐末、宋朝时的番号也不能用。
比如历史上卢象升的天雄军,他在大名府组建,军中以宗族为骨干关系,多是卢象升的亲族朋友。所以这支军队愿意跟着卢象升去死,更能三千人袭击流贼几十万而追着对方打。
大名府是魏地,唐末军阀田承嗣的治地,田承嗣有天雄军。所以当地百姓士绅,就将南直隶常州人为主组建的,在大名府组建的军队称之为天雄军!
就连飞熊军这个军号,规划地域所属时,是典型的甘肃凉州地方军号。
这是典型的地方色彩浓烈的军队番号,割据不割据不知道,但人文上有这个倾向。
他沉吟,新来侍从司的顾梦麟直接被余煌的话给吓住了,怀疑军队有割据势态,真亏这人敢说!
都说侍从司是储相,这简直就是翻版的内阁!
当初的内阁也只是皇帝的顾问,有提议权,却没有处断权。
见到侍从司正式议事的方式,顾梦麟心中火热,跟皇帝掰手腕的下场,应社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不成功便成仁。可所求的,不就是这种挥斥方遒,一展胸中所学的环境?
明明打不过皇帝,进入侍从司就是唯一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