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五级,佐军将、副军将、上军将,封号将军,封号大将军。以后的封号将军、大将军基本上荣誉加官。
一个军团的主将,也就是个上军将。
每一个校官晋升将官,必须在将府担任虎贲中郎一年时间,在宫中担任宿卫军官一年时间。
原则上,晋升到将官将终身服役,军队里干不动,转任地方都司做事或编入后备役。
大明总兵,这种临时性的官职会逐步消除,巡抚、总督之类的,只给边塞、偏远地带设置。恢复地方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立而治,分别隶属朝廷三司,互不干扰,各成体系。
具体的军阶划分就是如此,但军中一些东西要改动,例如营将就要改为营长。问题就出在部将这一级,部长?
显然不适合,侍从司的想法去改部为汉代军制的单位‘曲’,或唐代类似编制的称呼单位‘团’。宋代军制类似单位直接忽略,都觉得不吉利。
营比团大?很正常,营有大营三千小营五百的分类,
团此时专指地方团练乡勇,一个专业的,一个小规模的民兵组织,自然营比团大。
可,朱弘昭听着很别扭。
提着朱笔勾勾画画,军团为常设最高编制,是军队聚合的编制;旅也是聚合而成的战斗编制,改为旅团;那团自然就是旅团、军团的编制基本单位。以这个论调为基础,改营为团,改部为营。
有大营小营的说法,这么改下面还是能接受的。
此外哨官改为队官也是顺应形势,从国初军队编制里,千总基本上就是一个千人大队,把总则是三四百人的战斗中队,下面的哨官就是各百夫长。
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里,下面民户军士多文盲,或者来自偏僻地方,根本不了解寻常军中编制名称的大小关系。一营之中的指挥隶属,常常以大队、中队、小队为称呼,方便易懂。
卫所兵员再差,也是了解军中编制大小的。以后将是兵役为主,简化编制名称与军阶一样重要。
哨,和部一样,并不是固定词语,可以泛指,这就是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