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自己人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746 字 10个月前

玄武湖畔,三法司核心所在的都察院。

范景文前脚来述职交差,后脚曹化淳就带着人来执行家法,给法司系统看着执行家法。

周应秋提着小皮箱从刑部大堂出来,看了一眼堵在太平门前行刑的阵仗,也不理睬进了都察院大门。

法司的权柄越来越重,不仅是皇帝的支持,整个法司系统一派要搞大案要案的架势,的确挺能唬人的。

这个权柄重在警役,警役在兵役策里属于预备役在第一梯队,第二梯队是后备役。会在本届内阁任期内,将警役的调度权限逐渐转移到中枢法司系统,及地方按察使司。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将府调度管辖现役,法司管警役,相府管后备役动员的格局。地方衙门里的三班衙役系统也会逐步取消,以警役充任。等于治安权,到了法司手里。

地方没了三班衙役,又逐步取消团练、乡勇后,地方衙门做什么大事情都需要警役镇场子,这就使得法司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增。

法司从最初合并为御史台开始,最尴尬的地方在于派

发缉捕文书,下面磨磨蹭蹭搞拖延,不得不借军队的人动手。现在有了警役调度权,真的是可以展开手脚干活。

警役的调度权在法司,隶属于省三司之一的都指挥使司,都司衙门比较苦,要监督地方驻军操训情况,还有负责警役与后备役训练情况。上面因为警役调度权转移的原因,法司可以管,因为警役预备役的身份,将府也可以插一手,最后还有一个负责他们吃喝的相府,纯粹是被看的死死。

因为左相、右相的原因,地方都司实际的上级主管衙门不是将府,而是相府。兵权交错,相互监督历来是传统。

布政使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待内地巡抚逐渐撤销后,布政使司的左布政使,就是真正的封疆大大员;按察使司就不用说了,背靠法司,盯着地方都司、政司,是个爷爷衙门。

但内地巡抚到底要不要撤,朱弘昭还在犹豫。布政使司的左布政使相当于省长,上面再套上一环,感觉才合理。

不过相府要撤,之前是清流当道,科道官权柄无双。以都察院身份下派巡抚、总督权柄太重了,严重干扰地方三司运转。

而且今后,还要对五品以上官员做出最低任职期限限定,在一个位置上五年一提拔。以增强地方中高级官员对地方的执掌力度,出了事情更容易追究责任。免得几个月换个地方,人走政息换人就换政,时间浪费了,也浪费了物资

天启时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出现了一种什么情况?

也有党争抢官帽子的因素,那就是地方官员根本干不长,别说中高级官员这些党争的主干力量,就连个知县也是不断来回跑。吏部述职后下派,下去没干几个月又召回去继续述职。偏远地方的知县,有近半的时间在来回的路上。

所以,积攒下来的问题太多了,要一步步改正。

皇帝的压力大,相府、中枢官员压力也大。他们基本上一个个都是跟着现在的皇帝一条路走到黑,朝廷扛住后,那他们都是中兴名臣。若扛不住,一个个都是乱世之臣,一朝天子一朝臣,都是要被清算的。

几次大清洗,为了免得以后被清算,这些官员下手比朱弘昭这个皇帝还要狠。任何涉及到权力的阶层,都是对内部极狠的,厂卫如此,宦官如此,文官内部也是如此。

军队更不用说了,文官阶层姻亲、学派、师门关系错综复杂还有流放的说法,中正改制以来,被清洗的将门连

根草都没留下去,全都被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