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举国之大事

大明宗室 孤君道 1845 字 11个月前

而袁可立这个原东林大佬,感受到的是一种警告。不仅因为东林的身份,还有他儿子袁枢的原因。他感觉皇帝的意思就是让他不要太过分,不要像东林那

样一门心思的拉帮结伙,兴盛的时候‘众正盈朝’‘满朝皆正’,败亡的时候全军覆没。

四个人碰头会议,一来是执行这个皇帝的安排,二来是顺应皇帝的意思,选出一个主考官。

皇帝把主考官的位置交给叶向高来选,可叶向高一个快要走的人,捏着这么大的人情着实不好用。他不认为自己选出来的人以后可以站稳,毕竟他广东军户出身的进士,在三吴主体的东林体系内也不受待见,只有寥寥几个贴心学生。是徒有威望,却没有实际的实力。

他的两个学生福建巡抚成基命已经六十多了,岁数几乎和他一样大;另一个甘肃巡抚王化贞五十多岁,仕途磕磕碰碰大起大落数回,死心眼子,看着也不是能挑大梁的。

所以,这一系的未来只能放在第三代,需要其他人的容忍和扶持,眼前这个主考官的人选,就是一个极大的人情。

入秋前会完成余下部分的巡抚、封疆大吏的交替

工作,叶向高只想保住王化贞和成基命,其他的见风使舵半路靠上来的,他准备全部牺牲掉。

连着主考官的位置,打算打包交给袁可立和钟羽正瓜分,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保证建设党第三代的发育。

袁可立是纯阳党,史继偕无党,钟羽正所在的齐党分化为两部,一部是以太仆寺为据点的奉先党,一部退出作为无党充斥在法司。说白了,法司里说话的还是齐党,要么是听话的墙头草。

只是法司为求公允,在屡历官籍里没有标注齐党身份罢了。同样的,史继偕这个无党也是注水的标签,党争合法化代表的是执政理念之争,由争人争物争是非,变成了理念之争。起码看着,有了点档次。

故而,党争合法化的此时,想要保持无党身份混日子,实在是太难了,几乎是不可能。史继偕的这个注水标签撕掉后,就是妥妥的奉先党,即一切工作重心围绕皇室。理念则是‘敬天法祖’,以社稷为重。

叶向高在这里做妥协,虽然是四人组,可钟羽正

、史继偕两个在这里,那这就是私下交易国朝公器,而是正式的政务传递,给袁可立铺路。

这种一言一行都涉及到从四品以上大员的委任安置,过程都是很慢的,一个字都不能说错。

他们如此,朱弘昭也是如此,他年前做的官员调动也是给袁可立接掌相印做铺垫,可都是考虑了近两年的配备方案。

其中,态度最轻松的就是史继偕,他真的不担心什么,其次就是钟羽正,叶向高放开盘口给他们吃,袁可立还要考虑胃口太大带来的隐患,钟羽正只要扩展齐党,哪怕步子再大,有皇帝镇着也是稳妥的。

至于袁可立之后的第三任国相,他们虽然都关心,可都无能为力,这要看皇帝的意志。

而朱弘昭,也在为这个事情而头疼。

治国,也是治人治乱,最重要的就是稳定,稳定有序,一切才能按着计划来。

国相是文官之首,握着治统;只要治好国相人选,很多问题都将是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