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二章简化

大明宗室 孤君道 2127 字 11个月前

几乎是现在士官军饷的三倍,新兵的五倍!

若跟天启以前的军士待遇比起来,人家那边雇佣兵挣的比这边的军官还高。

甚至,说的严重了,大明此前军士的待遇,等同于各国的农兵。有事拿着草叉上战场,吃喝死活不论。

晋王想不明白的是西夷各国既然这么有钱,为什么傻乎乎的要雇佣外人来打仗,而不是自己募兵。

西夷那边佣兵出产大国是神罗,几乎日耳曼佣兵团占据了主流市场。往往干仗的时候,都是日耳曼蛮子在对砍。可能他们的对面,就有隔壁村子的小汉斯。

晋王对西夷不关心,口风一转道:“正因为那伙俘虏的口供,让杨三儿动了心思。也不是给所有军士增饷,而是给远离中土的远征将士增发恩饷。将府现在有调兵难的问题,军士待遇丰厚,手里有闲钱又吃的是皇粮铁饭碗,听说下面军士花钱如流水,不愿离开繁华中土去蛮荒之地开疆辟土。”

说着摇头一笑,晋王敛去笑容,神色严肃:“所以年后各军整顿风气势在必行,不将这股骄奢淫逸之风剿灭,丢了吃苦耐劳的心气劲儿,可能天家掏钱养的天军,就成了猪狗。”

朱弘昭缓缓点头,年后各军进行一次大规模整饬他是点头同意的,当场也弄明白了后勤司增饷的本质原因,他只是瞄一眼神色尴尬的潞王,又问晋王:“那王兄,可有什么其他方面的提案。”

晋王饮一口酒,稍稍沉默道:“臣巡视新军操练时,只有一点感触。君父的军阶制度体系分明可做永制。然而城市、乡镇百姓见多识广,似乎参军动力不大,更喜欢做买卖。江北大营里,去年秋后所征之军,多是偏僻之地来的憨厚汉子。”

“地方偏僻的人,入了军营后。有些难以适应军阶,不是君父的军阶制度不好,而是士、尉、校三阶有些不明白。我等明白上军尉是何物,副手便是副军尉,佐官自然是佐军尉,校官同理。”

“这些新军,也知道上军尉,但弄不清副军尉、佐军尉孰大孰小。故而,臣斗胆提议,更改副军尉为中军尉,佐军尉为下军尉。校官、将官同理,一起改之。如此上中下体系分明,一眼可知,利于新军指挥。”

朱弘昭还担心这年头适应不了更简化的军阶名称,其实他想的太多。军中最重效率,为了指挥方便,新军制即军团制度之前,从开国之初,为了方便指挥调度,军中一贯是以千总部为大队,把总中队,哨官

小队来称呼,作为简称来调度。

而他起家的是靠卫所,军制是千户、百户组成的十一军制,为了方便改成二五军制。后来在山东又是靠家丁起家,与战兵体系交集不深,也没去战兵基层指挥过,不熟悉战兵体制。

卫所兵是彻底崩了,对大队、中队、小队这种内部简称也用的不多。毕竟后期的卫所制度就是农兵,要么一窝蜂冲,要么一窝蜂撤。

至于将军阶再简化为上尉、中尉、下尉,这没必要,两个字哪有三个字来的威风?不觉得封号、官名越长越威风?

而且,各藩国的军队也就几百人,有的甚至只有几十人,他们的统率不再是仪卫正,毕竟军制上来说藩国军队不再是仪仗护卫,而是本国制兵,自然不能用仪卫正这个保镖性质的官衔。

各藩国的军队隶属长官遵守先秦制度,官名中尉。是藩国武臣之首,与藩国丞相、廷尉三司分权,即军、政、法三个系统。

看着中尉很厉害,品级也确实大足足正五品,藩国也就一个县大,与此前的县尉没区别。

朝中三品以上大员都有禁军分拨出去的护卫,头目就叫做门尉。

闭目沉吟,似乎思考了很久,待酒劲散个差不多,朱弘昭扭头看一眼侍从司此时的在中枢的唯一长官余煌,余煌趋步赶来,拱手。

“诏,晋王求桂提议有功于皇明,擢下军校,赐玉如意一对。”

朱求桂嚯的起身,右臂捏拳横在胸前,单膝跪地俯首拜谢,这个军阶提升他拿的心安理得。

潞王那种空架子,给他,他都看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