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自古物产丰沛的中原河南,如今也是连年干旱。在气候学名士眼中,就是受西北缺水所影响的。
这是个很大的脑洞设想,让朱弘昭诧异之余总觉得不可能。
毕竟现在的人力物力很难跟后世比,搞这么大的气候改造工程,砸的钱真的是不可计量。
可能事倍功半,可又不能不做,毕竟事关子孙未来。说的玄乎了,这东西能影响龙脉。
龙脉很玄乎,朱弘昭是相信这个词的,不相信真的有龙。他眼中龙脉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任何的交汇体现,三者是相互影响的。
所谓的龙脉南移,无非就是因为西北干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北方生产力比不上南方。说的简单了,南方人更多,粮食产量更高,还有更多的钱,龙脉自然就在南方。
再说现在西北的气候还远远不如后世那么恶劣,西域
四省沙漠化并不严重。比如罗布泊楼兰古城,现在还是一片很大很大的湿地牧场。
基本盘还没有崩,只要止住继续恶化的步伐。眼前还不成,十年后、二十年后,朱弘昭觉得自己就能有足够的机械力量去搞大面积气候地理改造工程。
至于人力,他从不考虑。
有征发的徭役成本只是粮食,还有未来可以捕来的无数奴隶,都是成本低到令人发指的好东西。
还有就是大规模禁止放牧或将百姓迁移留下自然自我修复,也是可以搞的。皇权至上,独裁万岁,没人敢和他对着干。
只是扫了一眼这封王化贞的折子,他笑着摇摇头:“要做就让他做去吧,此次战俘都交给他,先修铁路。运力通畅后,运人力物力方便了,天南地北有的是俘虏去做工。”
夜里的折子都是按照重要性来排的,王化贞的这个大计划涉及方面又太大看着几乎是不可能,又是关系到子孙后世,便不得不排在第一。
这类折子本该是一大早由皇帝来处理,现在政务逐渐运行通畅,一般需要皇帝点头的折子会分成三次,一次夜里睡觉前,一次天明前,一次在正午后。
这三个时间点,才是皇帝工作的时间点。
第二封折子才是相府今日会议的,调几个警役团武警团也不算什么大事,可也是关乎到未来政务盘口分割关键案例,也就成了大事。
看着折子,朱弘昭努嘴挑眉,握着折子向后斜躺,探手取来一碗茶饮一口,眯眼笑道:“都不是省油的灯,一个个好大的胃口。”
曹化淳也是一知半解,见起风了给周围宦官打手势,一帮宦官打开随身携带的背囊,撑起帷幔将凉亭围起。
沉吟再三,朱弘昭道:“瀛洲平叛一事的确不该从内陆调军,牵连、隐患不小,的确有虚耗的嫌疑。可以听毕老头儿的,将这件事转交给瀛洲方面来办。至于西域四省绥靖治安一事,的确也需要增布警役。”
警役调动在本地基本上没什么成本,可跨地区使用除了稍稍提高的粮食物资消耗外,还要由皇室补发恩赏。
毕竟要让马儿跑还不让马儿吃草的事情,在万历末、天启年间实在是太多了。结果就是头马吃草吃的肥头大耳甚至还不如瘦马跑得快。
将折子递给曹化淳,抱着茶碗朱弘昭继续说:“今后警役平叛工作由相府、法司来办,这警役跨地区征调,改恩饷为开拔饷归户部国库,等同于恩饷。”
因为警役离开本地区要发恩饷,导致这次西北战役出现了搞笑的一幕。那就是杨肇基为了省钱,没有进行警役摊派运输护卫工作,而是将警役部队沿线铺开,使他们活动在自己本地,在沿线兵站调度下,做东西转运工作。
所有前线所需要的物资,几乎都是一站站交替转运过去了,这种效率也更高。前线那里不得已真的缺人护卫物资,才会调几个警役团上去担任戍卫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