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粮食就是硬通货,衙门征税废掉一条鞭法,只收粮食。还嫌不够,以市价收购粮食增加官储。皇帝的御商在收,官员背后的商团也在收,地方大族也在收。这类私人收粮,成果最大的就是地方大族这类地头蛇。
枪打出头鸟,陈氏位在两淮,就在南京身旁,所以就成了出头鸟。
现在的官员与以前的不一样,现在的都是跟着皇帝的,跟着朝廷已经能获得想要各种东西,功名利禄全都有。没必要与士绅勾结,靠挖朝廷的墙角发财。
皇帝的刀在那摆着,所以看不明白的都死了,活
着的,升上来的,都是跟着朝廷大局走的。清洗下面的士绅,打死跳的最欢的那些人,真的是毫无内疚,更不会犹豫。
按照民间一些话来说,大明这五六年来,算上天启时在山西的杀伐,国朝杀的自己人,远远比杀的建奴、外敌要多的多。
杀的狠,比什么思想教育都来的有效。
再加上眼前南方官储粮食也就三百万钧,继续死心眼执行南粮北调,后果就是明年,南方若继续往北方调粮,维持住了北方市价,南方的市场就缺乏官储调解。一旦南方粮价飞增,后年北方若继续干旱,南北将会一起崩。
粮价彻底崩了后,带来的后果是毁灭性的。不论前期发展的多好,多精彩,会在粮价飞增中被打回原型,生产体系也会崩塌,产生更为恶劣的连锁反应。
现在真没法子,只能继续加大力度,更为酷烈的清洗、镇压地方大户,从这些人手里抢粮食来维持大局。同时狠狠教训这些跟朝廷政策唱反调,与朝廷做
竞争的团伙,会保证后续政策的畅通。
一听袁可立下定决心要掀起更大幅度的清洗,秦良玉眉头皱的紧紧。
这真的不是杀两淮陈氏就能解决的问题,杀了这家子也弄不来多少粮食。同时简单粗暴有效的清洗会激发朝廷更大的杀戮欲望,谁让粮食压力太大?
不要以为干净利落砍了两淮陈氏,各处就会老实。依着这些人的性子肯定要反弹一下,哪怕最简单的打口水战,也会妄图借此展现自己的力量来让朝廷收手,只会激发、给朝廷动手的理由。
哪怕眼前真的只是打算杀两淮陈氏,然后就不动手。可各地都会反弹,将朝廷不愿杀的局面,通过舆论改成他们展现力量迫使朝廷不再杀。使主动的朝廷,变为被动。
其实在收粮的开始,在连续干旱的背景下,朝廷与地方大族的竞争就开始了,这是对资源控制、利用的一场争斗。
此前除了山西是不论大族、士族一起杀,各地的
清洗杀的都是那类士林上跳的比较欢,有影响力,与朝廷各方面有这种牵连的士族。
因为这些人的力量都是来自于朝廷,本身没有多大根基。是最软的柿子,所以就给捏了。若对着地方大族这么干,各处早就反了。当时的掌控力、军队不足以应对,所以就只捏了软柿子,将最能操控舆论影响朝廷的软柿子给捏了。
所以这批士林学阀、名士家族倒下后,空出的士林舆论掌控权,被真正的地方大族掌控,使得他们自信心暴涨,一家斗胆包天与朝廷竞争,丰厚利益回报下,其余各家哪能坐得住?
这就成了眼前的局面,朝廷最紧张的粮食方面,稍稍有机会只要使得朝廷无法调控粮价,那这些大族就能获得投资的三倍、甚至五倍的回报!
甚至可以与朝廷谈判,获得更大的政治利益。进而在朝廷退一步的情况下,将自家的雪球滚起来。
从一开始,就造就了眼前的这种局面。而杀,也是朝廷唯一的手段。
世家大族就算知道朝廷的应对方式,可人人都有侥幸心理,尤其是面对无法计量的丰厚回报面前,这种侥幸心理能大到影响三观,蒙蔽一切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