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在被迫留在未央宫,不能回封地之后,自然也明白了刘邦的态度。
一开始或许是真的只因为天书的出现而发愁,需要他们来一起想办法,而现在,刘邦已经开始不信任他们这批人了。
正如同现在大多是聚在一起批改公文一样,下属有什么事情,也都是当着全部人的面一起说的,正经事情很少能隐瞒,至于真要做什么反叛的事情,那不就坐实了这刘老三的怀疑了吗?
韩信才不干!
折腾也没法折腾,认命也不想认命,韩信选择职场摆烂,归自己的活,比如练兵之类的,他认认真真,不归自己的,那就摆烂到大家都一目了然的程度。
比如现在,哼,嘴巴吹气,除了我谁还能想出来这么气人的回答?
刘三也是,这都问,没看到那大铁块吗,肯定是有送这氮气、氢气的地方呗!
韩信被关的闷,其他人也是。
韩信还能练练兵,这些时候,张良把自己属地的、韩信属地的公文都推给了萧何,无他,想不到别的能打消刘邦疑心病的办法了。
而且张良不比韩信,韩信这家伙,在军事上用兵如神,平时勾心斗角,真的会被人一害一个准,而张良本人就是八百个心眼子都赶不上的程度,正经安排公务,刘邦都得怀疑,不如不干。
不过,不干事之后,确实从刘邦那里接收不到一些背后怀疑的目光了,改成担忧了。
张良这几天总是听陛下和萧何在叨咕,成年人不爱干活,是什么原因?难道是知道后世太多了,于是准备超脱了?
张良就无语,要不是想矜矜业业把大汉延续下去,这时候他都要拍案而起了。
说坏话别和人同一个屋子,长了耳朵,听得见!
然后这俩家伙对韩信就是另一个态度,认为是一直没仗打,憋出毛病了。
在此之前,替韩信这个脑子里根本没有清晰的对自己封地的认知,连地方有多大都不清楚,只知道有几个县,哪些县都讲得磕磕绊绊的。
张良知道的多些,他在嬴政还活着的时候,四处游走,寻找机会买凶杀嬴政的经历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虽然嬴政没有被他买的凶杀死,但是各处地方他了解的还算多。
再结合一下现有的资料,知道的比韩信这个现管要多多了,处理公文也显得十分得心应手,就像是早就做了这样的准备一样。
现在张良想想,果然,最大的败笔还是替韩信处理了公务,这实在是会造成他和韩信关心很好的误会。
韩信擅长打仗,他张良勉强能稳住内政,真要撺掇到了一起,就算是张良自己都有些怀疑。
害,一时的心软竟然造成了自己要当个昏庸无能的上级,张良于心不忍,只好又把公务外包给了萧何。
萧何,特别靠谱!这是多年战争磨合下来的信任,无论是他有什么样的谋略,韩信需要发动怎样的奇袭,亦或者是哪里又掉了什么链子,萧何都能像是神兵天降一般,弥补上所有的缺漏,让一切完美的推行下去。
交给萧何,张良很放心,韩信也很放心,刘邦虽然会觉得萧何的权限太大,但是毕竟是一直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的,也很放心。
唯一不太放心的,是萧何本人。
有些人是习惯性比常人多想些的,当然,萧何并不是怀疑刘邦会觉得他反叛,毕竟他和刘邦的关系,那是真的多年来的老交情了。
在沛县,两人一起当秦朝的小官,一个是县衙里的文书,一个是泗水亭长,刘邦的这个官职,萧何还是有出力周转的。
而后,秦朝覆灭,沛县县令想要起义,也是萧何、曹参他们这批人,向县令推荐了刘邦。
沛县的官兵留着的不多,刘邦的人反而多的很,优势在刘邦,这也是他们起义之初。
萧何对刘邦的信任,是从一开始能推选这个人,认这个自己一直看在眼里的、吊儿郎当的、游侠做派的人当主公开始的。
他自然也知道,权势能改变一个人的心,从原来的仗义疏财,到利欲熏心,背后可能只需要一点点钱权诱惑,或者更多点的利益。
萧何不放心的也在于这里,当然不是觉得刘邦不似当初,而是觉得,自己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手下人知道的太多,万一因此产生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
萧何想制定一个能适用于现在的大汉的律法,照搬秦朝,或许会过于严苛,也或许会让一些原本就十分厌恶秦朝的人,比如张良,觉得十分不适应。
这个想法他还只和陛下在私下里提过,没有正式的上奏折,这些天呢两个人绞尽脑汁在思考,闲暇之余就是分析分析另外俩又在搞什么幺蛾子。
至于被张良鄙夷的,当着面叨叨的行为,这俩压根就没想避着人。
萧何还抱着说不定能把人点醒,特别是张良,然后重新恢复成认真工作的状态呢!
可惜,这俩一个故意装傻,一个刻意卖痴,都不接他们俩的茬。
这大铁块光看样子,都不是他们现在能做出来的,就先学着吧。
至于韩信……
刘邦也不能任由他摆烂,实际上早就有了不算秘密的秘密武器。
“信啊……”
刘邦语重心长的样子,让韩信没来由地升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我答应我都答应。”
韩信没等刘邦说话,就先发制人,反把刘邦给整懵圈了。
刘邦自然是不需要这么不走心的答应的,这像是他在搞什么强买强卖一样,自从当了皇帝,还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呢,他是比较尊重韩信的。
“你别急着答应,先听我说完,当然,是个好消息。”
韩信可不管什么好不好消息,他只知道,刘邦想给他安排点活。
在没有仗打、生活又比较安逸的日子里,韩信的脑子基本上是直线,直来直往的。
有活干,意味着自己被需要,意味着看看呀不用无聊地在这里训练那些怎么说都不肯下死心训练的人。
这年头,当兵打仗都是自费,当然,韩信现在训练的兵不是那些,还不如呢。
现在的啊,都是想当陛下亲卫的年轻崽子。
韩信刚来带他们的时候,刘邦也跟着过来了,主要是也一直没机会见面了,多聊了几句,就一路跟着慢慢走的到了军营里。
这军营是刘邦的近卫,训练好了之后,一部分是守卫王都,另一部分是守卫王宫,都重要着呢。
但是呢,也因为这里面有王宫的侍卫,所以有些贵人家的孩子就被送进来。
据萧何所说,里面有不少有积年之富的家庭,刘邦本来想直接安排成为自己的近卫的。
不过被萧何否决了,上天掉下来财富对年轻人来说是没有实感的,甚至对于有些人来说会觉得是本该如此,不如正正经经地给他们安排任务。
刘邦自然也是认可的,不过,他当过游侠,自然也就更懂这方面的心思,不然也不会在韩信第一次亮相的时候就跟着。
给他们一个甜头,总是会安分些。
那确实是安分过,韩信一开始训这些年轻的兵的时候,只当做是这些人没有基础,第一次当兵,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显得有些笨手笨脚,没有老兵的干练。
当然,韩信是能理解的。
韩信最开始的时候,比他们还要孱弱些,家境使然,从小就没吃过几顿饱饭。
富人或许一天吃两顿,是为了养身,是为了保持仪态,或者是为了各种理由。
但是穷人一天吃一顿,只有一个原因——穷。
韩信家就更穷一些,他是和母亲一起长大的,母亲没什么养家的能力,他年纪稍长些,就想办法弄吃的。
身体别说是练武的底子了,正经是不如一般人的。
这些疑似富家少爷的,耐力少了些,其他的倒也是还过得去的,特别是最开始,他们以为韩信是来筛选的就表现的更不错了。
至于现在嘛。
韩信这么许久,都是把他们混在一起练的,即使早早地了解了这位当过楚王,也依旧能当淮阴侯的韩信,也没有了一开始的认真劲儿了。
他们啊,哪怕是冲着守城来的,都不准备多认真。
要知道,这是什么城?
王城啊这是,国都,位置虽然不是什么国家的腹地,但是也不至于是能让人直接打过来的程度。
需要多强的人啊?
真要被人打到这里,那不如投了算了。
难不成负隅顽抗,给人送菜吗?
这样的想法被韩信了解之后,他是更不乐意带这些人了。
打仗是很需要“一鼓作气”的,气势占比极大,一开始就没想着赢的兵,即使训练了,也只不过是给人家逃难的过程中,多增加了些手段,让人逃得容易。
这是韩信想要看到的嘛?
真要被人知道了,韩信带出去的兵,打起仗来逃跑比谁都快,他还真丢不起这个人。
人嘛又回不去封地,留在这儿想训个兵嘛,也是这副油盐不进的样子,韩信只觉得这日子啊,是一点奔头都没有。
已经打定主意了,不管刘邦提什么要求,他都努力给他做到了,没什么想要的,早点放他回家吧。
这里啊,是一天也待不下去了。
谁能想到,刘邦要跟韩信说的东西,还真就把这个思想上已经快要当个咸鱼的人给拽了回来。
“我们的火药,研究出来了!”
刘邦声音极大,在这个只有寥寥数人,稍稍显得更加大了,甚至还有回声。
“什么?说什么?陛下你不会是在开玩笑吧?”韩信难以置信,他听到了,但是真的不敢相信,那火药,这就做出来了?
这回主动权又回到了刘邦的手上,他故作高深地浅笑,并不直接回应,也不否认,只让韩信连连追问。
等到了韩信开始逼问萧何、张良的时候,接受到了两个高智商分子的眼神,也不想自己突然有一大堆事情要干。
刘邦放下了自己的架子,跟韩信再度重复了一遍,“我们大汉,研制出来火药了!”
刘邦的话对韩信来说无疑是久旱逢甘霖,这憋了这么久了,总算是酝酿出大招来了。
“那好!我带着火药,你从舆图上找个你看不顺眼的国家,我们把它灭了吧!”
韩信气势汹汹,把灭掉一个个国家,说得比在餐厅里点一个菜来吃还要容易一些。
这哪有这么容易的事情,刘邦一下子就拦住了上头,要立刻点兵启程的韩信。
“等一等等一等,别这么着急,事情还没有到这一步。”
这话劝地,不像是在劝人不要打仗,像是在劝街头小混混不要打架。
也不像是不要拿出火药,像是不要掏出管制性刀具一样。
就,挺让人费解的,萧何和张良都没动怎么就变成了这种小孩子过家家的模式。
两人也不管耍宝的二位显眼包,只自顾自地开始讨论起来了,关于如何合理地治理来自五湖四海的官员问题。
张良听了萧何的意见,也觉得很需要有个这样专门针对官员的法律,有了约束,才能更好的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