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一大段话只听到了地球,也有人一大段话根本没听到的。
唐伯虎翻开自己抄录的《天书讲解之物理(唐寅篇)》,又合上,心里像是有一万只蚂蚁在爬。
十五六岁童生试第一,年少成名,但是偏偏时运不济,亲人纷纷离世的悲痛让他自此一蹶不振。
二十九岁再度科考,依旧是超高水平发挥,乡试第一名,江苏省解元。
结果,他被徐经牵连进了科考舞弊案。
原因竟然是有偏题只有他和徐经切题写的正合适。
徐经,一个和他在进京按考路上,半路相逢的人,有钱,包了唐伯虎这路上的行程。
即使是唐伯虎也没意识到,这人会去贿赂考官
但是,徐经是真的没有跟他分享过相关的东西,甚至他都不懂。
最后因为太过于自信自己可以连中三元,过于张扬,以及和徐经走得进,被牵连下狱。
被冤,平反,补偿了个浙藩小吏,唐伯虎拒绝,选择回乡卖画为生。
现在已经是他卖画的第十年,正德四年,和他同期科举的王守仁也上任庐陵,当了个地方知县。
同样有名的两个人,在不同的领域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大概这就是生活的奇迹吧。
这样的仿佛有代沟的奇迹,发生在李白、杜甫的身上,也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比如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和华盛顿甚至是同一年死亡的。
唐寅纠结的点在于,他再度成亲,但是他没什么家资,担心老婆会和自己过苦日子,不想专职卖画了,而天书教的关于做纸的手艺,他学会了。
纸目前还比不上正经在店里卖的纸,不过,将就着在学堂里给买不起贵价纸张的学生用还是很好的。
唐寅的意思是说。
他想开办一个学堂,开始教书。
不是他一个人教,而是和他的那三个兄弟一起。祝枝山、文征明和徐祯卿。
其实唐伯虎和徐祯卿确实不熟,是文征明说想有个背景,名义上四个人一起,打着“吴中四才子”的旗号开办学堂,想必是容易些许。
唐伯虎很心动,但是唐伯虎没有钱,这钱大概是要祝枝山出大头。
如果是他自己和兄弟们共同出资,倒是不会有这么多的顾虑,要赔钱大家一起赔钱,就像是如果损失名誉,大家一起损。
可是让兄弟赔钱,他心里就又过意不去,特别是之后回款是平分的情况。
他很犹豫,纠结要不要加入。
不过,也没等他犹豫多久,兄弟们就找上门来了,正是祝枝山和文征明。
唐伯虎才华横溢,但是运气不佳,也过于自傲,没真正走过仕途。
祝枝山却是走过的,可惜,也不是这方面的能人,作为官二代,被排挤最后无奈回家,也不是现在,要55岁才有呢,而且都没做到十年。现在的他是个安心宅家的举人老爷。
文征明屡试不中,之后倒是会因为才华被引入翰林院,不过他也是和官场格格不入。
徐祯卿比他们要小一些,现在还在科考,有名气,不过还对官场有所憧憬,所以人没来,也只是在书院挂名,未来分红而已。
因为还是个构想,所以来找的也只有两个人。
毕竟,大明虽然当官的也从商,但是正经是不允许的,甚至明处有明文禁止。
谁让在大明当官赚的实在是太少了呢?在300%的利益面前,商人能践踏一切森严律法,而在活不下去这件事上,大明的官员会选择白天上班,晚上兼职。
在朝堂上为了自己的“仕途”,为了梦想拼搏,兼职是为了养活自己。
因为不兼职,只有生活有人接济的二代能生活。
这导致,即使是官府不支持,甚至禁止,也有不少人顶风作案,一边当官一边从商。
默默无闻倒也还好,一旦“墙倒了”这就是被众人推的,肯定会存在的一根稻草。
所以,最后徐祯卿会不会加入还不一定,但是如果要建,他们仨可一个不能少。
“特别是你,你可是唐伯虎!”
祝枝山表情夸张,手舞足蹈,像极了小迷妹见到正主时候会有的夸张反应。
文征明的反应也是,不过他是内敛型,看向唐伯虎的目光里面甚至闪着星星,“就是,江南四才子举办的新式学院,变成江南三才子举办,这没什么事情,要是你这个四大才子之首不来,那就罪过了!”
“就是,那我们岂不成了挂羊头卖狗肉的,沽名钓誉之徒?”
把祝枝山给气的,当场开始拽词,他是看不起德不配位的人的,所以自己更不屑于做这种事情。
更何况,在他心里,办这个学院,就是为了给哥儿几个扬名立万用的!
原本在天书没出现之前,祝枝山,包括唐伯虎本人,都是觉得对于他们这些读书人而言,唯有读书是唯一的道。
尽管靠写文卖画也能赚钱,但是终归只是勉强活着,像是行尸走肉。
而当官就不一样了,当个为百姓做实事的好官,在百年之后,也会有百姓记着他们的好。
而办书院,大抵是告老还乡的官员才会去办的,他们没有这个想法,最多也就是想过,等再过上几年,就去当个教书先生,也算是过过收学生的瘾。
转变他们想法的,自然是天书。
天书教的东西很旧,又很新,即使很多东西天书都说从什么朝代就开始了,或者说是大明也流行的,但是吧,知识是被垄断的。
典籍孤本,被高门大户垄断,一些有家学的,也优先只传自己家,甚至是手艺活儿,也是要么拜师去学,要么是家传手艺。
谁会像天书这样,一步步地教?
不是?她不会是真的想要我们学会吧?
祝枝山甚至有这种想法,而在家里真的在最近的时候,捣鼓出来了纸张,虽然因为操作不当有些褶皱,但是祝枝山震惊,以前不会也是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