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呢?
张良不明白。
是百姓没有记忆吗?
曾经是六国人的事情,已经被他们遗忘了吗?
张良为了验证自己这个想法,找了很多不同年龄段的人,想看看是不是这样的,但是好像……
没有经历过六国的,天生就对嬴政有好感度,认为自己是大秦人。
甚至会想,大秦哪里比什么没出现过的大汉差呢?
像是天书一样,对嬴政,对大秦有盲目自信,认为暂时不打,是因为大秦考虑底层人的生活问题,等到大家都富裕起来了就会磨刀霍霍向那些外国人!
大家就不用在以后学外语了。
即使是张良说,本身就不需要学什么外语,也会被反问,如果六国还存在,想去别的国家是不是要学别的国家的礼仪,会说别的国家的话?
曾经是韩国人,但是张良那个时候根本不去别的国家,而到了大秦。
嬴政比谁都想要推广车同轨、书同文这个政策,说的话也统一成了大秦的话。
其实方便了嬴政,也方便了张良这些造反的人。
鬼知道他们一开始是怎么和对方交流的,如果不是作为贵族,加上张良本人勤奋好学,他和别人书面交流的障碍并不多,但是聊天还是有障碍。
大家一开始谁都不服谁,后来大秦查的严,需要都说大秦话,这些人也就都屈服了。
大秦的官话,是雅言,而据说保留了大秦雅言特色最多的,是岭南人士,也就是现在的广东,粤语。
听起来还挺地狱笑话的。
张良在和项羽一起四处寻找人才,又处处碰壁的时候,因为一时没看住小孩,被迫拆伙了。
拆伙之后,张良没有立刻回沛县,说实话,他一开始都没想回沛县,沛县对于他,根本不是什么大本营,只是曾经停留过的地方而已。
但是在大秦走的地方越多,走了曾经潜伏的十年走过的地方,张良却越发不理解了。
他潜伏的十年,大秦也是茁壮发展的,当权者也是嬴政,甚至大秦有话语权的那些人这些年也没怎么变,只不过是王翦变成了李斯,类似一些职位变化。
以往每到一个地方,都能被张良找出来有哪些问题,利用这些问题,发展自己的势力。
可故地重游,曾经的故人都有了极大的变化。
一开始怨恨大秦,现在已经喜欢上了大秦。
“子房,不是我不帮助你,而是我们家族,现在已经离不开大秦了,大秦让我们有了更好的生活。”把不好意思写在脸上的糙汉,搓着自己的手跟张良道歉,他不能加入张良的反秦活动了。
“就算是子房你上位当这个皇帝,也不能比嬴政做的更好了,现在能体会百姓疾苦的皇帝不多了。我们都是六国时期过来的人,难道你我还不了解,当时的皇帝都是些什么人吗?”
当时的皇帝?
嬴政能灭六国,也是因为六国的国君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
即使张良是韩国人,他也不能说韩国的国君是个什么好东西。
韩是最先被灭的,韩王安举城投降,韩国贵族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叛乱被镇压。
赵国自长平,被秦国的军神白起坑杀军士四十万之后,实力大跌,而赵的国君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把李牧给杀了,危急关头自毁长城。
魏王虽然有骨气,誓死不降硬抗,被秦破了国都,之后假投降被识破,最后还是死了。但是魏国实力本就不高,没什么胜算。
楚国自从楚灵王好细腰之后,大臣们对自己的身材管理,比对学识提升还上心的多,靠着辽阔疆域最终还是走向了败局。
燕国的太子短视,据说一开始是嬴政在赵的好友,张良真的不理解,他这个身份比什么都好刺杀嬴政。作为好友,有个私下的环境,自己杀都比荆轲杀更轻松。
而齐国不懂唇亡齿寒之理,一次次对其他五国的灾难视而不见,最后自取灭亡。
六国并不好,但是张良谋划这么多年的底气,也是大秦并不好。
张良不是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他辗转大秦的各个地方,知道在大秦毫不留情驶向未来的战车下面,有着这样那样的微小哭声。
是不被嬴政关注的人在哭,而这些得不到嬴政视线,活得异常艰难的人,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张良要借助的,要煽动的也正是这些力量。
但是……
怎么突然就消失了?
这些人也没有死,怎么突然间想要维护大秦了?
张良不是不懂,张良是不愿意懂。
为什么呢?
只是因为天书更加偏爱嬴政,所以这个世界就要是嬴政掌权吗?
张良不能接受,但是张良也走不下去了,大秦的地方像是一时之间都打上了嬴政的烙印一样。
张良最终选择回到了沛县,他装作什么事情都没发生,刘邦他们也假装他从没有离开过。
他这次准备从教书中,接触更多的人,想了解、感悟这样的人。
当然,他也不仅仅是自己回来了,他还把范增劝走了。
不是一山不容二虎,而是他跟范增开诚布公地谈了一下。
这个世界即使有刘邦起义,难道就能反抗地了嬴政的统治吗?
张良甚至悲观地认为,或许起义之后,面临的第一个危机,就是百姓的不理解,百姓甚至会自己组成反抗起义军的队伍。
范增不信,所以范增也离开了沛县,他想去看看现在的大秦。
怎么会呢?就这么些时候,即使能改变少数人的想法,比如沛县,那可是刘邦、萧何还有他范增勤勤恳恳的结果,嬴政该感恩戴德!
但是,其他地方,没有他们这些人,那些政策能落实吗?
地主呢?豪强呢?和皇权对抗的势力呢?
范增带着自己的困惑,踏上了征途。:,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