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反抗的,被压迫导致起义的人,他比任何顺风顺水当上皇帝的即位之君都明白,百姓是不会突然就对你不满意的。
这种情况一般来说都是维持了有一阵子,然后才被有识之士接过两方对峙的局面,从而顺利从无头苍蝇一般,这里有一撮人被压迫地受不了了,那里有一撮人想要开展全新生活。
一开始带领被纣王压迫下的百姓的,就是武王和他爹文王。
纣王实际上并不算一个特别劳民伤财的皇帝,本身也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不能接受的,当然,硬要和贵族作对,从而引来了诸多的嫌弃,也是正式存在的。
武王一家,最先起义是因为,被纣王的,对贵族的斩尽杀绝吸引,累计到了现在还有足足万余人,多么宏大的人数。
不过,质疑纣王,理解纣王,成为纣王,实际上武王当家之后,依旧没有对那些贵族有怀柔的政策。
当然,在原先的程序上稍微加了点注意,也想让手底下的贵族们再听话些。
当然面对不听话的人,武王的分封制也是起到了良好作用。
分封制最先出现的时候,自然是为了巩固疆土的,毕竟谁也不知道,之后自己的孩子还能起二心啊?
至于之后,人的野心一点点助长自己的欲望,导致了即使是被封为诸侯王也并不能让这些人被安抚,就是另一件事情了。
姬发不仅看到了污染环境会对当下造成的危险,还意识到了因为土壤污染,水污染,这些要解决是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做的,一笔无形的开销。
“还好我们周朝没有这些幺蛾子。”姬发舒缓了一口气,看向天书。
【把大多数的农民、无业游民,甚至是让一直没有存在感的女性也改变成为了“工人”,开始使用飞梭、纺纱机,在工厂中集体纺纱织布;使用蒸汽船,在大海上航行,也把战场正式从对同一片大陆的其他国家的攻击性行为,转变成为对所有能达到世界的攻击性行为。
也就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北极熊没有被觊觎了,不过也有可能是太冷了冰川太厚了所以没去探索,不然高低得让熊都学会举白旗。】
举白旗的梗也是古人们不太了解的,不过天书这个画,损的很。
配动图放在旁边,摇晃的小白旗,和时不时出现的“我认输,你赢了”这样的话语,见到的人没有看不出来意思的。
促狭的很,李世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天书真的是好活泼的性子,承乾可以学学嘛,总是这么严肃,也也不太好的。”
李世民说话还顿了顿,才讲出来是哪里不好,“不利于我们父子关系的和谐哇。”
那也确实,历史上就是这种缺少交流的状态,又或者是,天家父子,这种最后结局不太好的,都像是放大版的普通人的亲情线。
没有沟通,导致有矛盾堆积,也没有办法去理顺去安抚好,导致问题越来越大,需要解决的麻烦从最初的一点点小问题,到最后的比雪球都还要大的问题。
沟通的重要性,一时间比什么都要重要。
虽然现在的李世民和李承乾也缺乏了必要的沟通,不过在魏征的调教之下,李承乾的撒娇技术已经炉火纯青了。
谁能扛得住一个乖乖软软还会撒娇的太子呢,反正李世民是扛不住。
甚至现在还学会了卖惨。
而李承乾也在魏征的正确引导下,没有开始自甘堕落,而是认认真真地在各项事情上都积极地向朝臣学习如何处理问题。
至于为什么不是向他的父皇学习,天书说得明白,即使是再宠溺儿子的父亲,在皇位上也优先会是皇帝。
有一个像自己的太子,还是在为人处世、行事作风等等方面都十分相似的太子,岂不是摆明了已经做好了接手皇位的准备了?
而皇帝年富力强,不想退位让贤的时候,太子又将如何自处呢?
所以李承乾学乖了,父皇在皇位上一日,他就把自己当臣子一日,先是臣子,再是儿子,像所有的大臣学习处理政务的技能。
这如果是以后真当上了皇帝,迟早是能用得上的,不是学习了就没用的能力。
不过,对于李世民的小埋怨,李承乾自然不能冷冰冰地说,我们是君臣关系,多伤感情啊?
“阿耶,儿子在像魏征魏大人学习呢,他平时上朝时候也是不苟言笑的。”
那倒确实,虽然对于儿子没有像自己学习,感到有一丝不爽和嫉妒,但是李世民接受了儿子这个说法,并且暗戳戳给魏征上了眼药,表示除了魏征之外,其他的臣子也都很有能力。
李承乾自然是接连点头的。
那是,没能力都不会在这个朝堂上出现,早就被这群卷王给卷下去了。
【当然,一工除了大大增强了国力,让这些领先世界一步的国家有能力去扩张之外。有得必有失,也给他们带来了让人无法忽视的污染问题。
之前也有简单提过,是燃煤引起的,含硫气体导致空气受到严重污染,酸雨之类的也不再是纸面上的两个字。
嗯,如果变强的代价是放弃环境,生活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出门都得带伞,生怕下的雨是酸雨,他们当时的污水没有经过处理,就直接往他们的河水中排放。
直接这么说可能有点难以理解,类似于把超级多的垃圾直接倒进护城河,直接倒进长江、黄河,然后吧,河水又不能分解掉这些垃圾,只能沉底,臭气熏天了很长一段时间。】
护城河脏成那种样子,是怎么受得了啊?
朱元璋不理解,朱元璋甚至不懂,这些人是在用什么心态在这么破坏环境。
难道是不知道,树对大自然,对人有多重要吗?
或许是出身低微的缘故,朱元璋本人是十分热爱种树的。
甚至有律法规定,说是种树多的农民会有优惠,当然,律法也会破坏树木的人有惩罚。
实际上,在宋朝就有这样的相似的规定了,或许有人会发现,“明月夜,短松岗”等等,诗词中总是离不开“松”。
在唐朝,松树的出镜是它的身份,岁寒三友,每当描写到坚韧不拔等意向的时候,就极其容易写到它。
而在宋代,这可是财神爷!
“种植垦荒,种桑树枣树,可以不缴纳田租”,这是写在宋朝的法律里的。
这也就有了,苏轼这个贬谪在哪里,就在哪里享受生活的人,经常种植松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