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调动

一剑落江湖 灯中点影 3423 字 8个月前

先帝不管不顾,把杨修直

接放在户部,并且不断擢升杨修,直至户部尚书。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两人的理念也不太相同,所以属于无法共存的。

杨修上任后,大力进行对户部的改革,而且大刀阔斧,不服的,没能力的,或者不符合标准的,全都裁撤贬谪掉了。

这种行为方式,受到了王安阳的指责,虽然当时杨修已是户部尚书,但就事论事,反正是不能忍。

其实,王安阳属于那种保守的,虽然对于很多事看不过去,心里夜想改,但是他的理念是一切都徐徐图之。

而杨修倒好,不管不顾,直接撸袖子就做,完全不考虑后果一般,就像是一群人在桌子上谈判,本来你进我退,我进你退着相互商议着来。

但是杨修不这么做,看不过去很简单,直接掀桌子就行了。

朝堂上的事,以传统的文士为主,而像杨修那样半路出家的,不过是一个商人,商人逐利,最是让文人看不起的。

所以,对于杨修的那些改革措施,王安阳是大力反对,一个户部尚书,一个户部侍郎,这就针尖对麦芒,两人角力上了。

后来,因为先帝的大力支持,就打算把王安阳调走,也算是平调了。

这样一来,既不耽误杨修的事情,也可以把两人分开,两全其美。

但是,王安阳就是认死理儿,是死活不同意,如果不同意的话,那就要辞官。

那时,这也把先帝气得不轻,每天都有王安阳的奏折,要么是辞官的折子,要么是弹劾杨修的折子,让先帝不厌其烦。

好么,你既然想要辞官那就成全你,但是还是忍住了,毕竟王安阳并无大错,且能力也不差,无缘无故让人辞官,容易惹世人诟病。

所以,既然不能让王安阳辞官故里,那就把他给贬了。

连降两级,直接贬到了地方州府,让他处理地方事物去了,眼不见心不烦,到了那里,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不过别说,王安阳也是真的有能力,事物处理的井井有条,偌大一个州府,被王安阳治理的极好,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

好吧!你有能力你很强,然后又给他挪地方,十几年的时间,王安阳做活五个州的主官,可以说每隔三四年就调一次。

就是不升他回朝廷,其实所服个软,那也就把他调回来了,可是王安阳不啊,就是硬气,有杨修没他,有他没杨修。

所以,王安阳留一直在外面飘着,还是这新帝登基,杨修也失去了靠山,所以才把王安阳调回来了。

本来,以王安阳的资格和能力,也足够做户部尚书的位置了,但是当今不会允许,也不可能让户部在任何人的手里。

所以,如今的户部尚书,就从礼部调了一位老臣过去。

这位老臣可不简单,名为张裕,是三朝老人了,若是论资历,在如今的朝堂上绝对能排进前五。

并且,这位老大人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他极其的会和稀泥,什么事都是听和看,但是绝对不参与。

实在不行,那就装傻充愣,反正就是表示你们爱怎么玩怎么玩,不要管我就行。

同一时期的,要么是已经魂归故里了,要么就是辞官隐退了,而张裕还好好的,甚至待在礼部,十几年没有挪过地方。

没能力不怕,咱们熬资历,只要把所有人都熬死,自己就是最强的那一个。

此外,说起这位老大人,平生也没做过什么大事,但是每次都能展好队,虽然不是雪中送炭,但是锦上添花起码没危险。

如此,在朝中滚爬摸打几十年,成为了史上最久的礼部侍郎。

甚至,现在另一位礼部侍郎,还有礼部尚书钱鹤钧,都算是张裕的弟子了。

当年,张裕是主监考,而且对比乐此不疲,反正也没有别的事情,提携提携后辈也是可以的。

如今,张裕已经年过七十了,还奋斗在第一线,也没提过辞官的事情,不过别人也不在意,反正这么一位老好人在,对哪边也没有影响。

这次,对于户部尚书的位置,陛下直接就安排张裕去做了。

这样一来,别人还真不好说什么。

而且张裕也很乐意,得了旨意后,第二天就去上任了。

其实,对于张裕来说,自己好好的在礼部待着,也没什么事儿,那些人斗来斗去的更不参与,日子美美的。

就这般,直到实在做不下去的那一天,荣归故里,就完美了。

但是,没想到突然就升官了,而且还是别人争来争去的户部尚书,来的太突然,正是让人……太开心了!

若是别人,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怕是脑袋摇的跟拨浪鼓似的,万万接不得。

但是张裕不一样啊!

老夫资格老,就是可以为所欲为,谁不服气的出来辩论辩论。

然后,拐棍一扔,人一倒……

惹不起,惹不起!

这么一尊大神在那里,谁也别想了,无论聪哪个角度讲,都没戏。

人家资格老,三朝元老就问你怕不怕,虽然没能力,但是陛下就是看中了这点,而且又粗贪,妥妥的清官有没有。

所以,除非张裕已经辞职不干,否则完全没戏。

但是很可惜,人家老大人很乐意,而且乐此不疲,并且看张裕这架势,还想长久的当下去。

嗯,若是努力努力,没准可以再干个十几年。

说来别人不信,自从做了户部尚书后,腿不疼了,腰也不酸了,甚至每天都能多吃两碗饭了。

众人也看出来了,陛下就是安排这么一个三不管的,说到底,户部还是在陛下的手中。

这下,虽然户部尚书的位子没了,但是那侍郎和主事的位置,完全可以争一争。

但是很可惜,哪一派的人都想要,陛下就是抱着坐山观虎斗的意思,你们慢慢争,最后决定权还是在朕的手里。

然后,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如今户部的位置也差不多填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