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0 章 农耕帝国3

但是,如果能把诸侯国的土地从诸侯手中收回,那就更好了。

与此同时,主父偃也感觉自己的机会仿佛要到来了。

流民需要土地,匈奴人的土地很明显不适合种地,不然匈奴人为什么自己不种?

那么,要不要提前告诉陛下自己的推

“?”

朱元璋比较淡定:“朕分设南北榜,南北学子都可以录入朝廷为官,没有地方与门第之见,对大家都很公平。”

至于南北榜案中冤死的官员,是他们傻,死了也不可惜。

【华夏最早的农书,是西汉汉成帝时期的氾胜之。最早的农学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赵过,现代人在盘点华夏农学史时都离不开这两位人才】

【而这两人的出现,也让华夏的农业发展再次发生了变化。】

秦朝,休养生息并不能解决民生艰难的问题,因为冶铁技术不足,农耕工具不够——包括耕牛,官府愿意给百姓借用就是因为铁制农具不够分发给每个百姓,也不够降价买卖。

从战国到西汉,耕地主要靠的是人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连续几任帝王鼓励养耕牛养马;

从西汉时期开始,耕牛开始有富余,耕牛遍地,牛耕开始走上普及化,并且一直流传到了唐宋元时期。

汉武帝盛世时期,对外打平匈奴,对内兴建太学,文化发展,兴修水利,冶铁技术发达,农耕工具效率提高。

然而刘彻如同后世人希望李隆基早死一样,历经几任帝王积累下来的盛世景象刚刚现世,自己开始作死。

在卫青和霍去病英年早逝之后,刘彻不肯放弃,继续穷兵黩武,百姓民不聊生,四处造反。

刘彻发布了“轮台罪己诏”,迎来了帮他挽回大局的赵过,赵过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研制和改进家具,如:锄头、耙、锸、镢等等常用的农具,从技术层面让农业得到大力发展。

赵过在关中试行“代田法”两年后,边疆地区开始实行,有了“代田”和“代田仓”,小麦进入了主粮的范围。

【冬小麦的优点不仅仅耐旱,最重要的是它是秋种夏收,可以和粟、大豆进行轮种,解决青黄不接的问题。】

【而且粟是短根,小麦是长根,有助于疏松土质,适合地质紧密

“17天幕解释,他已经猜到了。

毕竟,他也正在经历。

哪怕找到了水工和赵过,没有足够的土地给百姓耕作,一切依然是个空。

削藩,事不宜迟!

【成也小麦,败也小麦】

【汉元帝时期,废除了汉武帝时期制定的盐铁官营,废除了汉武帝时期把富商迁移到陵邑守陵的制度,从此,南阳迎来了新的豪强——因为种植小麦成为庄园主的地方豪强】

刘彻大怒:“哪个废物子孙废的?这汉元帝又是谁?”

大汉以孝治国,这位汉元帝废除祖宗之法是不孝,肆意妄为没脑子是愚蠢。

刘彻不敢想象,这么蠢的后人竟然是他的子孙。

他只听到废除盐铁官营就已经觉得糟糕,知道祖宗把这两项收回来有多难吗?

再一听到废除迁移富商,眼前一黑。

他真得是为了死后有人守陵好看吗,还不是为了压制地方豪强。

当地方豪强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是狼也得夹着尾巴,这废物轻易废除,有能力压制豪强吗?

很明显,没有,因为天幕已经说到了新豪强诞生后的结果。

【豪强大肆兼并土地,王莽新政后,宣布让天下私田为公田,也就是将地方豪强的田地全部收归国有。】

刘彻:“…………”

这位王莽又是哪里来的!

这名字怎么听都不是汉室宗亲,是权臣还是外戚!

嬴政:“这刘家怎么回事,怎么一个个都喜欢走极端?”

或者说,跟那宋朝一样,都是瘸腿?

要么彻底不管,放任地方豪强坐大,要么一次性彻底收回,得罪全部豪强地主,就不知道循序渐进吗?

新入朝的六国旧人偷偷看一眼嬴政:以后再也不骂这位暴君了,比起后世帝王,始皇帝多么仁慈啊!好歹秦人的田地还是实实在在的,不至于这样一会儿被豪强掠夺一会儿被收归皇室。

【西汉末年,赤眉军起义,后来地方豪强也参与进去】

【这里面有两位豪强,也是曾经的大庄园主。一位是阴氏,一位是樊氏】

【后来,樊氏族长樊重的外孙刘秀,成为了东汉开国君王,重新为大汉续命两百年;

而阴氏的孙女阴丽华,成为了东汉的开国皇后以及继位者的母亲】

【其实虽然是宗室,到刘秀时期已经没什么宗室待遇,他们能过得不错,全凭土地,还有——小麦!】

【看,农业是多么重要!农作物又是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