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的印刷术虽然经历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重要阶段,实际上,它的起源是先秦时代的印章。】
“印章啊,所谓雕版原来如此。”听到印刷术的起源,大秦时期的官员很快就明白了。
秦朝,文武百官都有自己的印章。
秦朝以前,无论官印私印都称为“玺”。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帝王的印独独称为“玺”,臣民称为“印”。
不过到汉代之后诸侯王、王太后的印也可以称为“玺”,汉代将军印称为“章”。
淳于越有心印刷儒家书籍来传播儒家思想,思考道:“印章一般字数比较少,这雕版印刷若是印书想必做石刻太难太费时,莫不是换了其他材质?”
这时有人随口道:“莫非是木板?听闻有人官印遗失之后用木头刻印章代替。”
嬴政:???
还有这事?
他静静地看向说话的人,哦,是谁呢,是李信。
“谁的官印遗失了?”
李信顿时阿巴阿巴,不敢看嬴政的眼睛。
嬴政:“嗯?”
李信一咬牙,硬着头皮道:“是臣自己。”
嬴政也不管李信是替人隐瞒,还是真得是自己弄丢了自己的官印,只淡淡道:“去将作监补。”
李信大喜:“谢陛下!”
嬴政:“记得把补官印的费用一起交上来。”
李信:嘤!
【先秦时期的印章和石刻启示了印刷术,用纸张在石碑上用墨拓印的方法,逐渐形成了后面的雕版印刷。】
天幕放出各种印章,有阴文,阳文之分。
阴文是指凹下去的文字或者图案,沾上红色印泥引出来同样是红色的背景和留白的字体;
阳文是指突出来的文字或者图案,印刷出来的效果通常是实体的字。
印章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在重要时刻也是带着保密的作用。
在纸张没有出现之前,文字写在竹简上,写好之后用麻绳扎好,在打结处用黏性的泥封好,然后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
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是类似后世蜡封的一种保密手段,通常用来传递公文和密信。
在纸上出现以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就是在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也或许正是因为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使用黏性胶泥,所以启发了毕昇的泥活字。
.
“石刻啊,秦始皇出巡时没少刻。”刘彻想起了史书上看到的秦始皇。
去泰山封禅,刻石;出巡,见到大海了,作琅琊台,刻石;
遇到盗贼了,刻石;寻仙求长生,刻石……
相传始皇帝留下来的刻石有六处之多,刘彻没见过,但是最有名的《琅琊石刻》被人拓印下来,刘彻是见过的。
《琅琊石刻》拥有最长的石刻文,记录了
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功绩,
并且成为了历代文人喜欢瞻仰的地方。
刘彻也有封禅泰山的雄心壮志,
一想到天幕将他跟始皇帝并称为“千古一帝”,刘彻甚至野心勃勃想超越始皇帝。
不如,他也去刻个石?要比琅琊石刻更大,更壮观的!
刚想到这里,有大臣受到天幕的启发。
“陛下,手抄书容易出错误,不如在太学门口树立书籍的石碑。”蔡邕看到天幕提起石刻启发了印刷术,顿时来了灵感。
假如在太学门口立下石刻,太学学子岂不是都可以近距离学习和拓印圣贤书籍?
蔡邕越想越觉得能行,看到刘彻颔首,一副很有兴趣示意自己继续往下说的态度,顿时更有信心地接着往下介绍:“比如《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论语》《公羊传》等圣贤经典,可以让天下学子去抄写真正的圣贤书。”
“好!”刘彻很爽快就答应了。
始皇帝没有刻圣贤书吧?
他的太学就有!
“不拘于儒家书籍,其他各个学派都可以。”刘彻多提了一句,“比如天幕提过的农学和其他知识,都可以。”
个人记录难免记错,立个石刻在那里,人人都可以去学习。
就算有印刷术有书籍也不影响什么,大汉才刚刚造出纸张,无论是造纸还是印刷都需要一个过程,在初期注定价格会很昂贵,不是每个学子都能买得起纸张和书本的。
【华夏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大唐时期印刷的《金刚经》,全称为《金刚波若菠萝蜜经》。
这本木板印刷的经文原本存放在敦煌莫高窟石室,因为气候干燥历经几千年依然保存了下来。但是在1907年,被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盗走,现存于英国伦敦博物馆。】
天幕放出《金刚经》的长卷照片,隔着玻璃展示柜的照片,拍得并不清晰。
看似薄薄的一层玻璃,隔开的不仅仅是两个国家的距离,还有拥有权易主的遗憾,千年辉煌落魄后的惋惜。
每次在海外博物馆看到华夏文物,没有人能笑着走出来。
《金刚经》不仅仅是经文,是6个纸张粘接起来的16米长的经卷,卷首诗图画,描绘释迦牟尼佛在竹林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
根据卷末的印章,落款是咸通年间监制,而咸通,是唐懿宗李漼的年号,木刻《金刚经》于咸通9年诞生。
.
“竟然是大唐的佛经。”李世民受到皇后的影响,对佛经也有所研究,《金刚经》这样的经典自然是熟悉的。
看到大唐的《金刚经》被外邦人偷走,又变成了国外博物馆里的藏品,李世民再好的脾气也忍不住:“1907年,朕记得大清是1912年亡国。”
祸害自己也就罢了,连着前朝一起祸害,这清朝隔着几千年祸害大唐,真是害人不浅!
尉迟敬德怂恿道:“陛下,天幕说那清
朝是北方民族,说不准是什么突厥后代,我们先把突厥打趴下。”
这个主意,李世民也很心动。
但是突厥的颉利可汗刚刚送了那么多牛马给大唐,立刻翻脸就打也不太好。
主要是,大唐的内忧外患也没平息,不是最好的时机。
李世民只能按捺住自己也蠢蠢欲动的心,看着天幕:“天幕的四大发明里还有指南针和火药,一听就是跟司南和后世的火器相关,先学着,学会了再去打突厥事半功倍。”
【雕版印刷出现的更早,根据雕版印刷与先秦石刻的关系,2000年前应该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
【因此,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的美称。】
华夏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是凸版印花。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凸版,用来印刷陶器上的花纹。
到春秋战国时期,凸版印花被使用在织物伤。
西汉时期有了较高水准,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纱就是用3块凸版套印再加彩绘制成的,这可以说是后期木版画套色印刷的雏形。
.
刘彻第一次对工匠的手艺起了兴趣:“想不到这些平常的服饰花纹印刷后世如此重视。”
他抬起衣袖,看着自己衣袖上的花纹,饶有兴致地抚摸着,打算有机会亲自去看看工匠们是如何操作的。
后世既然如此重视,说明有其值得重视的地方。
在汉宫中,染匠们听到天幕提到西汉的印刷彩绘之类与他们工作相关的词语,这才从低头的忙碌干活中抬起头,这一抬头就看到了天幕上放出的染布印花彩绘布料。
“这不是我们染印的花样吗!”一位匠人惊喜地指着天幕。
那个布料,那个花色,是诸侯王才有资格穿的,只有他们这样的宫廷匠人才有资格和能力去染印。
两鬓微白的匠人用手指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他的手指尖很有特色,因为常年被植物染料染色,不同的染料混合在一起,变得有些发褐色:“是啊,没想到我们也能青史留名。”
年轻气盛的匠人还有些不甘心,纠正道:“是我们的布。”
“对我们这样的匠人来说有什么区别。”中年匠人眼角的皱纹笑的蜿蜒开来,带着几许欣慰。
年轻匠人:“区别大了,宦官都能凭借造纸手艺封侯,还有这活字印刷术的毕昇,说不定又一个封侯拜相……”语气里的羡慕之意整个院子里的匠人都听出来了。
但是其他人也顾不上嘲笑他,因为他们谁不羡慕呢。
“若是我们也能改良出新的印刷术就好了……”年轻匠人低声道,心里一个种子在缓缓发芽。
若是可以凭借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改变出身地位,他这辈子是死也值了!
【不过,华夏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书籍,是大家都没想到的,长孙皇后的《女则》】
唐太宗时期,长孙皇后搜集了历史上后妃和其他妇女的故事,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女
则》。
636年,年纪轻轻的长孙皇后去世。
她去世后,生前伺候长孙皇后的宫人将此书作为遗物送到唐太宗那里。
“陛下,这是皇后娘娘生前所作的书籍。”
李世民非常悲痛:“朕痛失一良佐!”
他翻阅着妻子亲笔书写的《女则》,一边看一边落泪,悲伤之余,不想让皇后费尽心血所著的书被束于箱笼之中。
于是,李世民下令,把《女则》用雕版印刷印制出来,在民间发行。
隋末唐初时期,雕版印刷已经在民间普及开来,当时受佛教影响,普遍印刷佛经和佛像。李世民要求官府印刷的《女则》,是华夏历史上最早雕版印刷出来的书籍。
.
“观音婢!”李世民听到长孙皇后去世,瞬间犹如被大锤重击大脑,一瞬间蒙蒙的,条件反射紧紧抓住长孙皇后的手。
“母后!”尚还年幼的李承乾和李泰担心的看着母亲,几个女儿早已齐齐激动地扑向长孙皇后,拉着母亲看来看去,难过的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至于李治,得等两年后才出生。
长孙无忌也担忧地看着妹妹:虽然知道观音婢身体不好,但是却没想到如此不好!怎会年纪轻轻就去世!
636年,按照天幕的纪年法,现在是公元626年,也就是说长孙皇后只还有十年寿命。
十年后,她也才三十六七岁,正值壮年!
“太医!太医快给皇后看看!”李世民大声呼喊着太医,急的都顾不上是在大臣们面前。
“陛下,臣妾没事。”长孙皇后连忙安慰丈夫,但是生死大事,哪怕是往日有效的安慰,此时也显得很无力了。
【可惜,长孙皇后呕心沥血用一生时间写,唐太宗推广天下的《女则》,宋朝以后,因为女子不得干政,这本后妃教科书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最终失传。】
刘娥出身不高,入宫之后才有机会读书写字,闻言也起了好奇心:“皇后写得书,为什么不让后妃看?”
说起来,皇室藏书那么多,她好像都没好好读过,或许遗漏了许多财富。
“去宫中藏书阁找找,有没有《女则》。”
很快,宫人带着《女则》来复命。
尽管当权者不喜,但是出于帝王家对天下知识的垄断权,和古人对书籍的看重,也没有毁坏,只是让它封起来在角落蒙尘。
宫人自然是擦干净之后送来的,刘娥翻了翻,意外地睁大眼睛:竟然是这样的内容?难怪会被禁。
刘娥原本找书是想自己看,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还有,为了避免日后遗失,将《女则》印刷后传到民间。”
李世民身为男子,都能大大方方把《女则》传阅天下人,她身为掌权的女性,更不会约束女子发挥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