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0 章 武术与军事7

“我一直自认自己不算名将,以稳扎稳打为主,就是靠秦兵锋锐,治军严格。但是真要说什么武林高手,我手下没有,我也不是。”

嬴政并不会因此就轻视王将军,反而更加器重:“将军的战功是毋庸置疑的,怎么不算名将?换做那些武林高手,谁能统率几十万大军?”

很明显都是野路子,别说几十万,十万都没法控制。

个人勇武虽然看起来潇洒帅气,但是如果要二选一,嬴政还是更喜欢王翦这样的大将军。

【虽然很多朝廷一直是“重文轻武”,但是我国其实是有“尚武”精神的。】

【西周时期,军事教育就是教育的重心所在,在仲春、仲夏、仲秋、仲冬都以田猎的形式进行军事训练,即所谓的“春蒐、夏苗、秋狝、冬狩”。】

【先秦时期,“列国并立,首重国防,人骛于勇力,士竞于武功”。齐国管仲“作内政而寄军令”,秦国商鞅“令民为什伍”,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征兵制和军事制度;】

【北宋时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法,目的就是计费出落后的募兵制度,回复传统的寓兵于民政策,以使人人习武,提高军队战斗力。】

大宋朝廷之上,王安石抚须,再次叙述他的变法制度:“保甲之法,起于三代丘甲,管仲用之齐,子产用之于郑,商君用之秦,仲长统言之汉,而非今日之立异也。”

赵祯语气振奋:“天幕特意提起介甫的保甲法,还与管仲商鞅并列,看来对保甲法很欣赏。”

天幕这都夸介甫多少次?

前面的唐宋八大家,说他又是文豪诗人又是政治家,现在还单独夸他变法的保甲法。

啧,慕了慕了!

众臣羡慕之余有些庆幸。

还好,现在大家集体一心来计划变法,天幕恰好说了保甲法好,看来能成功!

【从文明的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儒家并不缺尚武精神,德与武并不冲突,孔孟提倡的君子六艺里离不开射御。】

【在秦汉之后,儒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反而日渐僵化保守,尚武精神被逐步剥离以往,以德立国,以仁义教化天下,武备得不到应有的地位和重视,甚至被厌弃。】

【有一说一,明清时候的儒生若是以自己手无缚鸡之力的模样回到春秋战国,会被你

们的孔孟圣贤打的嗷嗷叫,还毫无还手之力。】

“哈哈,别说回春秋战国,来我大唐也毫无还手之力!”尉迟敬德嚣张地大笑。

虽然民间喜欢说尉迟敬德是打铁出身,但其实尉迟恭是世家出身,同样学习君子六艺,懂武略,也懂文采。

汉族里原本没有“尉迟”这个姓氏,“尉迟”这个姓氏源于西域于阗,在五胡乱华时期东迁了一部分人。

尉迟部族在北魏时期有功,北魏孝文帝把尉迟姓氏尊为八大姓之一,赐姓尉氏。

其他的“八大姓”还有杨坚,是普六茹氏,李渊就是大野渊。

杨坚建隋后,所有人的姓氏恢复本姓,但是已经汉化很深,文字文化语言与汉人无异,彼此也已经混入汉人的血脉。

尉迟恭的曾祖尉迟本真,后魏的中郎将、冠军将军,被封为渔阳郡公;祖父尉迟益都,在北齐、北周都做过官,曾做过济州刺史;

而且尉迟恭的父亲是杨坚的幼弟,一代战神杨爽的记室参军,这一位打的突厥西迁,十分骁勇,尉迟恭自幼接受的教育依然是属于贵族化的军事教育,并非是草根从军。

不光尉迟敬德不虚,文臣同样不虚,笑呵呵地看着后世的笑话。

宋朝文人开始嘀嘀咕咕,说些什么“武夫粗鄙”“武夫不通礼仪”之类的话语。

辛弃疾闻言一声冷笑:“呵,一群只会耍嘴皮子功夫的废物。”

书生拍桌而起:“你说什么!”

辛弃疾“唰”的拔剑,微笑:“你对我说得有意见吗?”

书生“你你你”半天,气得满脸通红,还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辛弃疾的剑迅雷不及掩耳之速,朝他面门快速一扫。

他只觉得面前寒气一刺,尖锐的剑尖停留在他的鼻子前面,正要怒斥,就看到剑尖穿透了一只苍蝇。

“帮你打苍蝇,还不领情。”辛弃疾微笑着收回剑。

书生吓得背后一身冷汗,快速重新坐下:“谢……谢谢谢……”

说话哆哆嗦嗦,腿也吓得哆哆嗦嗦。

如果不是吓到腿软,他现在就想离开这里,离这个武夫越远越好!!!

【先秦时期,军人的社会地位较高,汉唐之后□□皇权实施“重文抑武”,使军人的地位逐渐衰落。】

【尤其是宋朝,科举出身的管理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成为社会精英阶层主流,文官作为成功人士标杆,进一步强化社会重文轻武的导向。】

宋朝时期,民间有谚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也说明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考了秀才,洋洋得意,免赋税,敲锣打鼓;

参军的士兵,脸上刺青,带着罪犯的标志,看到就嫌弃。

【可能宋朝与清朝时期的士兵难以想象,当兵,曾经是贵族的特权。】

【他们更想不到,武将不仅仅需要懂军事懂谋略,也需要懂文化。】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

切的开始,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去看看那个曾经是贵族才有资格当兵的年代。】

宋朝,面涅将军狄青眼神复杂地抬头,看向天幕。

如此遥远的春秋战国,原来与如今差距如此之大吗?

卖命战斗这样的苦差事,竟然是贵族专属?那贵族也会被刺面吗,想必不是吧?

他十几岁时,因与乡人发生冲突而被官府捕快投入监牢,并在脸上刺字,注销户籍,发配京师充军。虽然充军后屡建战功,不断升官,如今更是有了将军的官职,但在朝中依然被文官瞧不起,甚至连太监都会给他脸色看。

他出身寒门,也没资格接触被朝廷管控的史书,也不会被文人邀请去参加曝书会,只自己买些兵书看着,根据实战琢磨。

天幕讲述的武林高手和江湖风采虽然吸引他,但是他还是更想看军事相关的,现在看来,终于来了,只是与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

【春秋时期的战争非常讲“礼”,这时候的两军对阵,与西方的骑兵很相似,人数不多,都以贵族为主。】

春秋时期,兵源主要是“士”阶级,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

因此,春秋时期被称为“贵族文化”,当时的战争主要是“贵族战争”。

春秋时期贵族之间打仗很讲战争规范: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擒获须发斑白的老人,不能落井下石,不能趁人之危,敌军没有做好准备不能实施偷袭。

比如成语里的“五十步笑百步”,就是属于春秋时期的时代背景。

根据礼仪,敌人后退五十步就属于投降,不能再继续攻击。

所以退后五十步与退后一百步没什么区别,都是投降,退后五十步的士兵嘲笑退后一百步的士兵也没什么资格。

【同时因为重视礼仪,哪怕是临死前也要着重个人形象。】

兵戈相接,一片厮杀之后,孔子的学生子路被斩断了帽缨,他大喊着:

“君子死,冠不免!”

他放下武器整理自己的衣冠,但是蒯聩却命令武士迅速蜂拥而上,对着子路一通砍杀,子路重伤倒下。

他口中吐着鲜血,努力伸出手,颤抖着系好被对手砍断的帽缨,然后扶正自己的冠,随后最后吐出一口生气,彻底断绝了呼吸。

.

“衣冠不正,君子以为耻,子路是恪守礼仪之人!”董仲舒大肆赞扬道。

霍去病张了张嘴:不是吧,这蒯聩明显是怀着杀人之心来的,打仗的时候放下武器整理衣冠,这不是自己放弃抵抗吗?

他想说什么,卫青快速扯了扯他的衣角,霍去病只能选择闭嘴。

儒家遵循的是“周礼”,子路这样的“礼”正是符合周礼的军事制度,在春秋时期依然遵循如此。

但是春秋末期,已经开始“失礼”,于是有了《孙子兵法》,有了:

兵者,诡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