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之间,时间匆匆来到了中华十四年冬,进入十月以后,北方的寒风逐渐南侵,大地变得萧索起来。中华王国的人们除了岭南地区的人们都已经将棉服穿上了身,随着棉花的大量种植,如今中华王国的百姓御寒保暖的衣服和被褥都是用棉花填充了。当然还有皇家毛线纺织厂出品的毛线,被百姓们用一双双巧手织成了毛衣。这些毛线的原材料都是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那里采购回来的。随着年关逐渐接近,齐国各地的物价在悄然上涨着。粮商们高价收购着百姓手中的粮食,因为中华王国皇家商行正暗中用更高的价格收购齐国商人从齐国收购的粮食。一场大雪后,齐国的粮价更是一天一个样,蹭蹭的往上暴涨。好不容易熬过年后,粮价一点降下来的迹象都没有,仍然还在往上涨。从去年年底开始,中华王国和鲁国便加紧了边境的盘查,对于走私粮食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而从燕国贩卖过来的粮食不仅数量少,而且一进齐国就会被粮商们抢购一空。齐国在过了年以后,这个青黄不接的时节迎来了大粮荒。有大臣向齐王建提出开放国家粮仓放粮救灾。但是被齐王建断然拒绝,齐王建的理由是这些百姓为了赚钱,当初自己把粮食卖了,如今没粮食买不起那时活该,谁让他们贪图金钱。若是让百姓养成了伸手要粮的习惯,那日后便没有人再老老实实的种地了。同时齐王建认为各地的粮仓那是保证军队口粮的战备用粮,一旦打仗,这些粮食就是后勤保障,若是开仓放粮,打起仗来若是没有粮食,那将士们哪里有力气打仗。齐王建的思维其实是华夏几千年所有封建王朝统治者的共同的思维方式,百姓饿一下,死一些没关系,但是国家仓库里的粮食那是自己统治的基础,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不知什么时候起,一条小道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般在齐国疯传,说是官府守着粮仓满仓的粮食不愿开仓放粮救援缺粮的百姓,宁愿百姓饿死也不愿意放粮。原本饿的两眼冒金光的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群情激愤。无数百姓围在官府门前祈求长官开仓放粮,可是官员们接到齐王建命令不许放粮,因此官员们都躲在官府衙门里不出来,调集士兵守卫官府防止百姓闹事。这样的情况下,整个齐国就如同一个火药桶般一点火星就能点炸。也不知是谁再人群中大喊一声:“粮仓里满是粮食,这些狗官宁愿看着我们饿死,都不愿放粮!我们直接反了!杀狗官!开粮仓!”“杀狗官!开粮仓!”“杀狗官!开粮仓!”……人群中有人应和,随即演变为众人齐声高喊。这样的场面可是吓坏了躲在衙门里的官员,官员立即下令门口的将士驱散这些闹事的百姓。齐军将士领命后便挥动武器驱散衙门前闹事的百姓,这一驱散更是火上浇油,局势顿时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很快一场示威变成了暴动,百姓们拿着锄头扁担、竹竿木棍这些简陋的武器开始攻击衙门,攻打粮仓。齐国大地处处星火。齐王建接到各地报信后,慌忙调集镇守边境的军队进行镇压。就在此时,中华王国对外宣布讨伐齐王建这个置百姓生死于不顾的无道昏君,中华王国卫队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对齐国展开进攻。随后代掌鲁国大权,垂帘听政的中华王国德妃也在金陵发布了鲁国参与讨伐齐国的命令。钟离昧和张耳一正一副领兵三万进军齐国。鲁国大军绕过齐长城首先攻破平阴,接着一路向东往临淄攻去。中华王国卫队一路由李牧指挥从阴城出发,攻破齐军齐长城防线后一路向北,沿途攻城拔寨直逼齐都临淄;一路由龙且指挥,从即墨城出发开始一路向东荡平胶东半岛上的齐军势力,然后回师往临淄而去。另一路则是由廉颇领军,从河间郡出发,先破齐北方重镇中邑,接着一路向南,拔浮阳、下饶安,一路挡者披靡,直奔临淄而去。中华王国和鲁队每到一处均有当地百姓起义军相迎,而中华王国和鲁队每拿下一座城市便首先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这使得本就对中华王国心生向往的齐国百姓对中华王国大王姬天赐更是感恩戴德。起义军们纷纷表示希望加入中华王国卫队,更有甚者直接打出了中华王国的旗帜。原本齐军就是出了名的不善战,如今面对内忧外患,在经过与中华王国卫队的几次正面作战溃败后,一些齐军将领开始选择易帜,宣布加入中华王国卫队。这在齐国战场上就出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局面,一边是城池的守将已经在城楼上悬挂起了中华王国国旗,一边是城外举着中华王国国旗的农民起义军叫嚷着要进城,双方谁也不服谁。最后只有等到真正的中华王国卫队到来,双方的对峙才宣告结束。经过五个月的战斗,中华王国的三支军队和鲁队在临淄城下胜利会师。在这些军队后方还有许多的农民起义军和齐军起义部队。中华王国卫队和鲁队合计十八万大军加上这些起义军队十几万将士,总计三十多万大军聚集在临淄城下,营帐绵延百里,将临淄城围了个水泄不通。第二日,中华王国大王姬天赐来到前线,挨个检阅了几支队伍,并亲切的慰问了所有参战的将士,对于归顺的起义军也表达了自己的鼓励和赞赏。面对着群情激昂,纷纷上前请命攻城的将领们,姬天赐拒绝了大军的请战请求,而是下令,派使者对齐王建进行劝降。随姬天赐前来的张良自告奋勇前往,姬天赐欣然同意。随后张良举着使旌便进了临淄城。半日后,临淄城城门洞开,齐王建领着一众公卿大臣出城向姬天赐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