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73 章

灵音寺虽位置偏远,地处京郊,却是京都极其出名的寺庙,寺中香火鼎盛,香客更是络绎不绝,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朝中的达官显贵。

盖因灵音寺前任住持圆灯大师,乃是举世有名的得道高僧,他精通佛法,如今已有百岁高龄,却依旧身体硬朗,神采奕奕。

众人皆称他为老神仙。

先皇更是数次驾临灵音寺,灵音寺早已越过护国寺,成为无数达官贵人祈福上香的第一选择。

惠王妃自然也是慕名而来的一员,她并非无端来此,而是还愿祈福,想到这里,她撩开车帘,看向身后马车,脸上露出一抹慈爱笑容。

菩萨保佑,她和钰儿终于苦尽甘来,如今只缺一个孙子,儿子继承王位,让她早日过上含饴弄孙的好日子。

灵音寺坐落在山脚下,瞧见山门后,车夫便停了下来,惠王妃一行人走下马车,还未进入,灵音寺外已经聚拢了不少香客。

拾阶而上,檀香冉冉。

和衣着华贵的香客相比,远处空地上,那些聚集成堆衣衫褴褛的乞丐便显得格外突兀,与繁华的寺庙完全是天壤之别。

惠王妃身边的丫鬟有些惊愕,忍不住多看了两眼。

“施主莫慌。”说话的是个肥头大耳的和尚,正是灵音寺如今的住持达真,他深谙处世之道,见惠王妃一行人的车架,忙跨出山门,迎了过来。

此时见丫鬟如此表情,双手合十,念了句佛号,徐徐解释道:“他们是因为水灾流离失所的灾民,逃难至此,我灵音寺僧人不忍见其惨状,特地每日施粥,如此,他们便聚集在山门之外。”

“因为身无长物,仪容难免有些不妥,望请施主见谅。”

他说着,几名身着灰色僧衣的僧人提着粥桶朝难民走去,开始施粥,灾民们见状,连连鞠躬感谢。

惠王妃双手合十,忍不住赞叹:“是弟子无知,大师功德无量。”

“施主谬赞了。”达真住持谦虚一笑,心中暗暗得意,老住持圆灯退下后,便是他继任,可惜珠玉在前,无论他如何做,在其它香客看来,也不如老住持一根汗毛。

久而久之,达真便有些怨愤,不甘之时,恰巧这伙儿灾民过来,达真收留他们,只用些陈粮便换来香客的赞叹,这比买卖做的值!

两人商业互吹,并未发觉,一道嘲讽的视线在他们之间打量,视线的主人正是白皎。

她穿着普通,藏在惠王妃身后的人堆里,又低着头,此时倒也不怎么显眼。

至于为什么嘲讽?

因为这群和尚脑子实在不灵光。

陛下不是已经下旨施粥,还有各种措施,如今,京城里的灾民已经全都有了着落,但凡长脑子的人都会去京城,而不是躲在京郊。

这里山环水绕,人烟稀少,和繁华的京都相比,差了不止一筹。

她又仔细打量那伙灾民,却见那群衣衫褴褛的灾民一个个捧着瓷碗,慢吞吞地喝了起粥来,没

有半点儿饥肠辘辘的样子。的孩子。

沈如意神色黯然,说到底,是她们成亲已经数月,至今未有喜讯,婆婆开始着急了。

她伤心地看向丈夫,眼底苦涩弥漫。

孩子?

她们如今连圆房都没有,如何生得出孩子?

好在这时,容貌清秀的小沙弥过来,奉达真住持之命,请她们用饭。

灵音寺的斋饭也是一绝,大厨所做的素鸡素鸭和荤食味道别无二样,又有着豆子的清香,尤其好吃。

惠王妃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对这顿斋饭更是赞不绝口:“檀意,看赏。”

婢女按照吩咐退下,惠王府才将目光落在下方的儿子儿媳身上。

“钰儿,如意。你们小两口新婚燕尔,陪着我这个老婆子干嘛,不如出去逛逛,灵音寺后殿有一片竹林,风景不错,既能陶冶情操,对身体也好。”

沈如意没出声,看向身侧的男人,眼中升起隐晦的期待。

殷清钰声音淡淡:“不用了,母亲。”

“一路舟车劳顿,不如待在禅房休养生息。”

这话如一盆冷水,将沈如意瞬间泼醒。

惠王妃视线在两人身上打转,将沈如意的失落尽收眼底,不禁暗暗深思,新婚燕尔的夫妻俩,怎么会是这么一副情态。

惠王妃摩挲掌心,十分肯定,出问题的在自己儿子身上。

沈如意可是沈太傅的孙女,出身清贵世家,沈家满门都是大儒,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她好不容易才找到这样的联姻对象,钰儿怎么能这么怠慢对方。

想起沈如意的惊慌失措,惠王妃皱紧眉头,将小叶紫檀佛珠按在掌心,难道是有什么事情瞒着她。

她看向自己的儿子,风度翩翩,潇洒英俊,这是她唯一的儿子,也是她未来的全部指望。

她看着他从牙牙学语长成现在玉树临风的模样,心头霎时软和下来。

惠王府改变主意,转向沈如意:“如意。”

“婆婆。”

“灵音寺风景很好,你刚吃完饭,不若出去散散心,至于钰儿,你给我留下!”她对沈如意时态度和蔼,像极了一个为她着想善待她的好婆婆,对殷清钰却冷下脸来,声音也严厉无比。

沈如意一怔,旋即对上她关怀备至的目光,瞬间明白她的意思,心中感动不已。

她点点头,默默退出。

安静的禅房里,只剩下他们两人。

惠王妃立刻软下神色:“你跟她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