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一想其实就不难理解了,毕竟发展到后期官官相护之风盛行,只要找对人就能够把考评维持到中上,那么大明朝政体系的换血就变成了一纸空谈。
这也是为何明末时期官员能力急剧下降,都去把精力花在溜须拍马上了,皆是一群混日子的鼠辈,怎么可能能力不差。
所以朱由榔决定对京察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保证大明朝政体系拥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要想改革自然就要对症下药。
朱由榔很清楚问题的症结出在了哪里。
那就是所谓的门生故吏体系。
大家都是读书人,彼此间的关系盘根错节。
很可能你是他的老师,他是你的学生,即便没有这种直接关系的,只要经过熟人一番引荐便也都熟了。
这种情况下要想做到秉公处理,做出客观的考评是不可能的。
所以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就得重新挑选出一批人来做这个考评。
这批人不能跟现有的文官阶层有任何的利益瓜葛,这样才能不受到任何的影响,做出相对稳妥的判断。
只是如何选取这批人呢。
在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有识之士应该都是奔着科举去的吧?
要想剥离开科举体系选取出一系列可靠的人,谈何容易啊。
除非朱由榔能够给到这些人等同于科举文官的好处。
朱由榔仔细想了想,或许可以绕过科考,设立一套考试制度。
这套制度的核心是为了选拔司法人才,将来替代那些只会嘴炮口嗨的御史言官。
朱由榔本人是对这些御史言官没有任何的好感的。
这些人为了自己能够留名青史,只管口嗨乱喷,完全不顾及事情的真相。
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够显出自己的重要性那就足够了。
这样的人,满脑子都是自私自利,根本不能用。
偏偏这些人还能在历史上博得一个好名声,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在朱由榔看来,身为监察人员,除了不能跟既得利益群体穿一条裤子,有太多的瓜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一定得有能力,遇到事情得有自己的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