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第一千九百八十五章 张煌言拂袖而去

汉明 八无和尚 1171 字 11个月前

也就是说,这是他想看到的,甚至是追求的。

就论调其实出现在很多人身上,譬如朱媺娖、陈子龙,他们同样认为,这样的乱世需要终结,必须先清肃一批害群之马。

而陈子龙在伏法前,也对吴争讲,“……王爷想要一个君不君、臣不臣、弃士人、扶布衣的世道,那就须改变读书人的想法……确实,王爷也在这么做了,可用的人不对,让旧人教新人,事倍,功半矣!”

当然,陈子龙当时的想法未必是在为吴争筹谋,更多的是被吴争那句“……若读书人敢反,孤便敢……杀绝”的狠话所迫。

他用的理由,还是吴争一直在提倡的“不教而诛是为虐”,所以他就用这句吴争的话,来堵吴争的嘴,意思是,你想要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朝,那么,首先要改变天下读书人固有的理念,你不能说改就改,得给读书人时间。

如果已经成年的读书人改不了,那么,你可以用少年人来更迭,而不要用象他这样的人,再去教导学子,那样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

此时钱肃乐和陈子龙的论调是一样的,也对,就是这两人与朱媺娖合谋,才有了之前的政变。

张国维认可了钱肃乐的观点,但他也有不同的看法,那就是时间点不对,张国维希望在北伐成功之后,再集中力量专心纠偏。

所以,张国维站在钱肃乐这边,使得张煌言成了势单力薄者。

张煌言可以容忍朝堂、官府乱,他也认为朝廷、官府需要换批新血了,可他无法容忍民间乱、百姓被虐杀。

于是,双方各执己见,闹到了吴伯昌面前。

然而吴伯昌的反应,让张煌言失望了。

“我去面见吴王……!”张煌言愤然转身,抛下这句话,走了。

看着张煌言的背影,吴伯昌轻喟道:“这是个真君子……你们不让他参与此事,是对的……既然不使他遭人谋害,亦可免他坏事!”

钱肃乐点点头,“玄著还年轻……吴王身边少不了他,日后,还得他去辅佐……这种腌臜之事和罪名,就让我等……担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