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来到西边的石室,发觉这里只有两面大镜子,也是无法看见其他人,应该是已进入幻境中。
在左边那块大镜子的旁边,写着一首诗,是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赵云最喜欢的就是后面两句,曾经查看过这首诗的资料,记忆十分深刻。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的时候,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杜甫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设问,统领下文;二句是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泰山的挺拔高耸,似是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好像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
最后两句,是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杜甫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出杜甫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的是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它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全篇紧紧抓住“望”字来写景,在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赵云一边回想着这首诗的含义,一边用灵眼凝望着那面大镜子,果然发现镜面上出现详细的解释。
如果按照这些解释来修炼的话,应该可以学会一套水系功法,但究竟是不是杜甫的真正传承,真的很难说。
他突然想起金老爷子的另外一本小说,里面似乎有‘马命风小小’和‘老泥招大姐’,叫啥【躺尸剑法】,就是某人故意对唐诗的曲解。
万一镜面上的内容,并不是杜甫的原创,而是后人的穿凿附会,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