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咬了口咸香的米饼,顺势说道:“是啊,道衍师父在天上通过佛珠庇佑小宝呢,他也会庇佑我的。”
心底里还是有点不想让他冒险,晴雯低着头喝粥,不说话了。
朱瞻基看她这样,何尝不想跟皇爷爷说一声,就此留在安稳的京城大后方?可是不行,一个坐镇中军的皇太孙若临时退出,即将拿命与北鞑人相搏的前线将士们又该怎么想?
因此他还是没有动摇,十月一到,就按时随朱棣的大军毅然出发了。
此次随行人员大多还是朱瞻基熟悉的那些。
内阁大臣杨荣、金幼孜,负责传送军机;
英国公张辅,负责统领神机营,皇帝指哪他就打哪;
锦衣卫和东厂头子,负责转递京城消息,确保朱棣在外时内部不生乱子。
万事俱备,似乎接下来的北伐也会跟以前的四次一样顺利。
可惜,这次北伐的走向却与之前几次大大不同——
朱棣的大军根本连仗都没得打,因为阿鲁台率领的北鞑跑得太快了。
就算朱棣以最快的速度集结了大军,几乎是以闪电般的速度飞奔到塞外,但阿鲁台还是设法得知了消息,在朱棣抵达漠北之前,塞外的风沙已经完全掩盖了北鞑骑兵的踪迹。
他逃得够快,跑得够远。虽然这种行为看起来有点像主动挑衅巨人、等人家腾出手回击的时候又躲得三尺远的跳梁小丑,但他的目的达到了:
朱棣领着十万大军在塞外搜寻月余,却终是一无所获。
而在荒凉的塞外,没仗可打的将士只能吃随身携带的粮草,随军的粮草消耗得非常快,据杨荣报告,满打满算只够坚持一个月。
明军在漠北本就水土不服,连续迁徙数十日,眼下更是疲惫不堪。显然,拉着一支疲军打仗是不现实的,张辅在此时提出建议:
“皇上,请给末将三千精兵为前锋,其余人马退回关内……不平北鞑,末将誓不回还!”
他没有说三千精兵要怎么“平北鞑”,但朱瞻基能大概猜出。无非是分散人马,以小股骑兵分头查探虚实,然后集结兵力,突袭敌军。
在塞外分兵,此举危险到了极致,如果换个人来就是作死。但这倒是张辅一贯的风格,让他试试,或许真能成事也未可知。
“陛下三思。”杨荣紧跟在张辅后面开口,“我军粮草已然告急,为求稳妥,还是就此班师为上。”
朱棣沉默良久,没有立刻同意张辅的提议,朱瞻基就知道,杨荣还是说动了他。
插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