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主力军缩在城里不露头正和辽军心意,辽国派来试探骚扰的本就只有精锐骑兵,骑兵的机动性极强,出入大宋犹如无人之境,这辈子都没打过那么轻松的仗。
哦,不对,对面根本没派兵防守,他们不是打仗,就是单纯的烧杀抢掠。
于是乎,定州的近十万大军就这么眼睁睁看着契丹游骑兵杀人放火抢东西,抢完东西推着装满战利品的小车和劫掠的人口欢欢喜喜回跨过边境线,不知道的还以为是过年赶大集。
高阳关战败之后,真宗皇帝还没有追究傅潜的责任,只是从御驾亲征的队伍中增派军队赶赴前线。
但是接下来主力军对契丹人在大宋境内肆无忌惮劫掠百姓依旧无动于衷终于把他惹火了,当即临阵换帅把傅潜那个老王八给换了下来。
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不过当时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主帅畏战不出造成边关各州被契丹劫掠损失惨重,论罪当诛。
随驾群臣和军中将士联名上疏要杀傅潜,真宗皇帝这会儿又不合时宜的心慈手软了,念及傅潜以往的功劳到底还是留了他一条性命,只是将他全家都流放去了房州。
然而事已至此,换帅也难改战局。
辽军劫掠过后直接撤军,七十多岁的范廷召和其他将领引兵追击,斩首契丹万余级,仿佛已经扭转乾坤。
可这个时候蜀中又发生叛乱,益州神卫都虞候王均和戍兵不堪忍受压迫愤而造反,王均被拥立为大蜀皇帝,短短数日攻破汉州。
消息传到皇帝耳朵里的时候,起义军已经聚众十多万。
不愧是他们蜀中,果然是武德充沛。
对正在北方打仗的皇帝来说,这个消息一点都不好,当然北方也没什么好消息,因为主力军还没有参战仗就打完了。
辽军完成了战前计划,成功掠夺了大量人口财物,同时试探出了中原的深浅。
他们南下抢掠的时候宋军闭门不出,抢完了之后才冲上来几个老骨头追击,这说明什么,说明邻居家新上位的皇帝不足为惧。
战争发生在北方,影响最大的却是在西北。
大宋的兵力一共就那么多,大量往北方调兵,西北的兵力必然减少,凑巧又赶上蜀中叛乱需要调兵,党项李继迁直接趁这个机会再次反叛。
党项
集结大量兵马攻陷灵州,拿下地盘后直接改名西平府,二话不说直接在那儿扎根了。
灵州有什么?灵州有贺兰山。
贺兰山以东之地号称塞上江南,乃是如今西夏统治的核心区域,李继迁拿下灵州,党项才有能力和大宋长久抗衡。
真宗皇帝御驾亲征,北方打了三个多月,说是换帅后杀的契丹人落荒而逃,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那是辽国自己撤兵。
试探也试探了抢也抢了,不撤兵还留着和大宋的主力军硬刚吗?
北方打了三个多月,平定蜀中花了六个多月,等朝廷反应过来,西北党项已成气候,灵州再也夺不回来了。
辽国在那次试探中尝到了甜头,之后隔三差五就南下骚扰劫掠,而大宋能打的将领大多年事已高,没过几年相继病亡或者战死,北方和契丹的交锋也是屡战屡败。
直到景德元年,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有之前的试探打底,辽军这次兵锋直指汴京。
大宋的朝臣惊慌失措,好些主张南下迁都避难,真宗皇帝经过这么些年的屡战屡败也没了刚登基时的心气儿,朝臣提出要迁都他就立刻想准奏。
要不是寇准寇相公硬逼着让他再次北上督战不许迁都,也许当年北宋就直接成了南宋。
最后北宋没有变成南宋,但也没好哪儿去,因为皇帝求和心切选择了花钱买太平。
景德元年秋,辽军挥师南下。
景德元年冬,宋辽签订澶渊之盟。
景德二年殿试,论题《文武之道何先论》。
真宗皇帝大概也觉得签订澶渊之盟很丢人,所以第二年的殿试就出了这么个题目,他知道他和辽国签订合约不太妥当,但是他也不想挨骂,就算他不占理,也得找能说会道的文人背书让他强行占理。
能考中进士的都是聪明人,看到题目就知道皇帝是什么意思,于是洋洋洒洒以笔为刀以墨为刃,一句“文者本乎静,武者本乎动,动以止乱,而至乎静,则先后可知”彻底将武将压的翻不了身。
真宗皇帝对进士们的答卷非常满意,尤其是写出上面那句的新科进士,殿试之后就被调到三班院当了皇帝的亲信。
再之后,真宗皇帝泰山封禅,直接将封禅泰山从帝王的最高荣誉变成了一场闹剧。
就没法说。
苏景殊看着手里的题目,心道喜欢排兵布阵的皇帝不一定真的能打,看上去温和有礼的皇帝也不一定真的好欺负。
瞧这题目,直接照脸输出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