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应该不至于,官员外出历练都会带着亲信,最少最少也有个书童跟着,景哥儿又不会沿途搜刮百姓,御史台为何弹劾你?”
他当年刚当官的时候没有招揽幕僚,只带了个书童就前去赴任,事实证明,带的人少的确容易吃亏。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县衙再小也是个衙门,朝廷安排的幕僚会拉帮结派,还有些会和地方士绅勾结在一起,当县令的话的确不好管。
县令主簿等官由朝廷派遣,隔个三五年就会换任,但是县衙里更多的还是当地差役,像捕快捕头之类的差事都是本地人在当。
县令要是不够强势,底下人就能让他在任期内当个摆设。
官不是好当的,想当好官更是不容易,县衙尚且如此,州府的衙门更不用说,所以朝廷对官员招揽幕僚都是睁只眼闭只眼,能招揽到人不算什么,招揽到人手之后能用人才是真本事。
县令可能被底下人架空,主官也能被招揽来的幕僚架空。
用人之道三两句说不清楚,还是得亲自经历了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苏景殊:啊?
俩哥哥离京上任后给他写的信里说的都是怎么怎么高兴,没说可能会被架空啊。
当官果然是个技术活,看来他最近得抓紧时间学习权谋。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来者不拒,尽管来折磨他。
玩心眼儿而已,他上辈子就会。
小小苏的眼神逐渐凶残,完全没有被包大人的说辞吓到,“也就是说,官员上任的时候想带多少人全看他们自己,朝廷其实不会管,对吗?”
“也要看自己的俸禄能养多少人。”包拯提醒道,“幕僚的俸禄要主官来出,俸禄太低可不行。公孙先生,你那里有没有《登途须知》,有的话可以提前给景哥儿看看。”
“《登途须知》?”苏景殊不明所以,“那是什么东西?”
“是官员离京赴任的注意事项。”公孙策回道,“等景哥儿回京授官后朝廷会发,里面写的东西很值得一看,不过我这里没有,明日可以去金大人那儿问问。”
苏景殊:……
厉害了大宋,连官员赴任必备手册都有。
考上进士有同年录,当官了有《登途须知》,朝廷好像很喜欢这种奇奇怪怪的小册子。
他也喜欢。
小小苏煞有其事的感慨一番,没有再打扰两位大佬商量正事。
他先回去休息,等明天去金大人那儿问问,看看那《登途须知》到底是个什么大宝贝。
公孙策目送他走远,然后才叹道,“景哥儿这年纪,路上的确得小心点。”
赴任的地方离京城近还好,要是离的太远,带再多护卫他们都没法放心。
高官出京可以带禁军随行护送,通判只有五品,再怎么是状元郎也不好和其他士子区别太大,没有五品官员出京还调禁军护送的道理。
包拯捏捏眉心,“历代状元初次任职都在京东京西两路,应该
不会太远。”
离京城越近越安全,朝廷给新科进士授官也得考虑他们的能力,一个个的都是生瓜蛋子,安排的太远有可能回不来。
离回京还早,不说这个了。
包拯将下午在牢里的审问结果告诉公孙策,那些管事应该是什么都不知道,管家应该知道点什么,但是他对襄阳王忠心耿耿,一时半会儿没法从他口中问出线索。
想知道真正的幕后黑手是谁,还得找出襄阳王府那些黄金的来历。
公孙策摇摇头,“大人,没听说大宋境内出现过那么大的金矿,会不会是襄阳王插手了出海的生意从海外运回来的黄金?”
账本上只写了某年某月进项多少金,并没有写明黄金来路。
可能别处还有一份写明黄金来路的账本,也可能襄阳王为了防止账本落入朝廷手中根本就没有那么个账本,只有他们拿到的这份不清不楚的线索。
不是从大宋来的话,海外的黄金更找不到出路。
本朝开国时便设市舶司于广州,之后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等地设市舶司。
大宋的造船业发达,所造海舶载重量可达五千石,通过海外贸易赚到八千万两黄金不是没有可能。
问题是,市舶收入是大宋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由所在地的行政长官和负责地方财政的转运使共同管理,如果真的牵扯到市舶司,其中的利益牵扯怕是不比襄阳王要造反小哪儿去。
公孙策越说心情越沉重,本来要来查襄阳王造反就已经很不好查,现在又可能会牵扯到别的利益,这案子怕是没法再往下查了。
那些黄金出自大宋境内还好,最多最多也就牵扯到金矿一地的官员,要是牵扯到市舶司,怕是大半的宗室皇亲都得掺和进去。
包拯叹了口气,“等安排好河工事务便回京,此事重大,需得和官家商量后再做打算。”
夜色沉沉,书房里的烛火半夜未熄。
苏景殊自恃年轻身体好,熬了个通宵也不当回事儿,一觉醒来又是精神满满。
先去包大人那儿露个脸,然后去太守衙门那儿问问金太守有没有《登途须知》。
这次运气不错,金太守身为离京赴任的官员,手里还真有朝廷刚发的小册子。
算上手里这一本,他那儿已经有了一摞的《登途须知》,每次离京都发,一次都没落过。
说朝廷对离京的官员不上心吧,朝廷给安排小册子,说朝廷上心吧,又不给他们派官兵护送。
发小册子有什么用,不如直接发钱。
小小苏成功拿到《官员赴任必备手册》,回去之后迫不及待打开看。
这年头的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地方官上任要拿“身份证”,也就是官凭,那是唯一可以证明他们身份的文凭。
一般情况下,官员从吏部拿到官凭后才能走马上任,到地方后地方的衙门会核对官凭和人能不能对上,要是证明有破损或者大印盖的不
合理,地方官不认带来的官凭,还得大老远的回京找吏部重新换。
瞧瞧这上面写的,领到官凭后要仔细核对,发现有破损要马上禀明吏部,完好无损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先拿布包一层,再拿油纸裹一层,启程时随身携带,睡觉时放在枕头边,脑袋丢了身份证明都不能丢。
咳咳,脑袋也不能丢。
投宿时要避开黑店尽量选择官驿,没有官驿就尽量找人多热闹的店,住进去的时候要检查房间里的墙牢不牢固,看看床底下和角落里有没有藏人,睡前先打理好行囊,以防半夜发生紧急事件逃跑的时候把行李给忘了。
赶路要清晨出发,路上小心选择同伴,提防非亲非故的人过分亲近,对仆从也不能动辄打骂训斥,以防他们和外人合谋害主,实在看不顺眼到地方了再找机会解雇。
苏景殊:……
敢问写小册子的大佬,您在上任的路上都经历了什么?怎么能细节到这种地步?
看完赶路时的注意事项,后面还有精神寄托。
《文武百官赴任上官坛经》一卷,让外出赴任的官员赶路途中不至于太寂寞,遇到劫匪刺杀的时候能念念经祈求诸天神佛保佑,平安到任也能念念经感谢路上保佑他的神仙。
这书在官场上很是畅销,但是得自己掏钱买。
苏景殊:……
更离谱了好吧。
不错不错,虽然朝廷对保护外出赴任官员的实际行动几乎没有,但是友情提醒了他们加强自我防范呢。
《官员赴任必备手册》,居家旅行必备,不看都不知道官员上任的路上能有那么多磨难。
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都比不过大宋官员的赴任之旅,合理怀疑吴承恩写西游记之前听说过大宋官员赴任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
总结:印册子不如多派几个免费的官兵当护卫。
实在不行的话,拿买那劳什子《文武百官赴任上官坛经》的钱去雇个保镖都比念经强。
阿米豆腐,我佛不渡憨批。
包大人,学生觉得此经无用,此书的用处也不大,不如您和官家还有诸位相公加把劲儿把大宋全境都治理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这样也就不用费劲去印什么官员赴任必备小册子了。
他不是佛修,没法靠念经来退敌,行囊里装佛经还不如腾出地方多塞点防身的小工具。
不行,还是觉得招个靠谱的保镖很有必要。
就算这个保镖的官职比他还高,只要武功足够好,其他的就都不是问题。
官职什么的他努努力应该能超过去,没有保镖他可能连升官的机会都没有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