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骥上前一步,道:“圣上,臣今日要将的。便是辽东会盟的事情。如今大明国力渐升,城下会盟,实属不妥。而且上柱国乃是先皇钦点辅国大臣,若是建奴对杨国公不善。该当如何?”
朱启看了一眼杨帆的这个岳丈,看样子是不想自己的好女婿有什么不测,便问道:“那徐侍郎有什么好的建议?”
“建议不敢。”徐骥一礼,道:“只是这会盟何须一国之柱前去。微臣认为若是要派人过去,只需鸿胪寺的使臣过去便可。建奴建立伪朝。与我大明分庭抗礼,其心可诛,若是派护国公前去,太显重视,于礼也不符。”
“诸位怎么看?”朱慈焕年纪尚小,阅历不够,但某些征求建议的话,还是学得很到位的。
礼部的几位也出言道,让一国之柱充当使臣,确实不妥。他们这次是揣测错了。徐骥是杨帆的老岳丈。这事情满朝都知道,一见到徐骥站出来,都以为是杨帆的意思。原先朱由检当朝,杨帆的位子也没有那么显赫。这说是国书,实则就是辽东的范文程想要敲掉杨帆,才弄出了鸿门宴来的。当时的满朝文臣,恨不得杨帆立马就滚去辽东,这样无论如何,都是拔掉眼中钉肉中刺的绝佳时机。那时候的杨帆,也确实不好拒绝。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当初杨帆还是一个小小侯爵,并没有什么实职,现在虽说不参议朝政,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很多手笔,都还是出自这位上柱国之手。如今连他的岳父大人都站出来说话了,当然是要跟跟风,给这位上柱国点面子。
朱慈焕看向杨帆,有些为难道:“杨国公如何认为?”
杨帆心里一叹,还认为什么?咱们在十几天前就商量好了。这会儿,又让我来背锅,这忠臣,看来真的是不好当。杨帆心里苦不堪言,脸上还是一脸平静。他总不能将自己那些准备说出来吧。但他又不能露出很想去的意思,不然容易露出破绽。明明就是一鸿门宴,杨帆当然要露出那种被迫,迫不得已要前去的样子。
“一切由圣上定夺。”
此言如待字闺中的小姐看到如意郎君,还要故作矜持地来上一句,一切由家父定夺一般,在场包括年纪小的朱慈焕在内都对杨帆产生一丝鄙夷。若是皇帝可以定夺,还让你说话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