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两手准备

我来自天朝 但丁的手 2413 字 5个月前

4月21日,太平军再次发动攻势,兵分两路,分别猛攻文昌门与南门,用湿棉花包桌子,头顶着攀爬云梯,以避清军丢下的火罐及火药包。

清军城头堆满了由城内房屋扒下的砖石梁木,不断的推砸而下,太平军仰攻上不去,死伤许多,不得已退回。

城边遗留的云梯甚多,急促撤退之下不少不及搬运,又被清军倾倒火油,一把火烧掉。

“这清妖坚守大城,避而不出,外围来援清妖,又逐渐的涌来增多,咱们颇有些两面受敌的危险。各位弟兄怎么看?”

杨秀清再一次召开军事会议,在一间阔大的士绅房内,对其他四王及天王说道,四王周围身侧大多围着三四个他们前来参会的部属。

满屋子里共二十来人,皆是最初太平军内的高级将领,如果此时被清军一锅端掉,那燃烧了半壁山河的太平天国火焰,也就算在此刻完全被扑灭了。

“我感觉桂林不比永安,城高不说,就算攻占了,咱们也元气大伤,困守一年半载,还得突围。

这些不说,就算要攻城,也要下手快,不乘现在清军人少时打下来,一旦驰援清军大规模在咱们身后布防集结,这城就更难夺了!”

年青的翼王石达开说着他的观点,最后说道:“最好能打能走,桂林乃至广西,还是山地过多,地贫民少,难以立国持之,与清妖长久抗衡。”

“嗳,这个先不说,听说清将乌兰泰前不久被咱们打伤,这几日汇集了不少人马,想要再决胜负,咱们攻城时,可得脑后长一只眼睛!”

右座首的西王萧朝贵打断了他的话,对着面前的杨秀清与上座的洪秀全说到,又摆手对众人说:

“清妖心眼多,需小心他给咱们来个冷不防!”

“臣弟愿率一只人马,前去抵挡他!”韦昌辉抱拳站起请命,态度多少对屡战屡败的乌兰泰率领的清军有些不放在眼里。

杨秀清看了他一眼,眼神里有些说不出的意味,他便回身朝上,开口抱拳道:“天王,既如此,臣弟便下令分布作战事宜了!”

“东王之旨,便朕之旨也,行军战事,总由清胞处置,尔等要遵命于他!”

“遵天王御旨……!”

“哗啦哗啦”的座上及站立的余者纷纷忙跪伏倒地,口里称是,以示领命。

杨秀清随即发布作布置,部队分为攻城与营地外围布防两大块,四王各有任务。

攻城部队以西王萧朝贵为主,翼王石达开为辅,萧朝贵主管军队攻城事宜,命石达开率全军炮军于西门外牯牛山、南门外象鼻山等制高点相继构筑炮台,分头轰射桂林城垣。

进行攻城时的火力压制与士气震慑,辅助城下萧朝贵督率的太平军攀登攻城。

营地外围由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主持,冯云山主要负责沿阳江、漓江等桂林码头船只的搜罗与征集,收来船只之后停放在防紫家洲及象鼻山背,以做万一。

韦昌辉率军于城南门外将军桥、城西门外五里圩、东门外隔江花桥、四圈楼、头塘等处布防,自飞鸾桥直到漓江东岸,沿线处置土垒据点布控,形成一条隐约成型的弧形防线。

两大块队伍之间散落的村落,在村落里放置预备队,可前策应攻城部队,后援助防守队伍。

各王悉数领命,同时杨秀清下令“兵部”快速的将各王相应队伍调拨、交接,已有布防部队不变。

…………

一队黄旗人马从象鼻山下涌向将军桥,夏诚此时头发留有一年,长及耳垂,风吹起来颇有些原始人的气息,知道今日有上官驾到,特意收拾了一下,与乌瓦儿二人骑马并列在前等候。

远远赶来两个骑兵,手持黄旗,先赶至二人之前,通报了声:“北王殿下驾到,预好迎接!”

而后抽马翻回,向过来的北王韦昌辉通报迎接情况。

不多时,韦昌辉一身黄绸风帽,马下四铃“叮叮当当”响着,缓缓带着一队打黄旗的刀牌手赶来。

身后还有熟悉的两位将领,他的弟弟、太平天国国宗韦俊,以及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其实赶忙与乌瓦儿下马迎接的同时,他的目光却瞄在了胡以晃后的一人,未来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此时胡以晃的私人秘书——书记官李以文。

两方见过礼后,韦昌辉先登上南溪山视察将军桥一带防线,见炮台较多,兵员齐备,要夺下这一块地方不容易,他有些满意,夸了夸夏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