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隔岸观火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3229 字 14天前

李怀光嘿嘿冷笑道,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

“妙啊,节帅这一招,关中朝廷那帮人想接都没法接。外人又不知道我们接到的是什么军令,所以无论做什么,都是无所谓的。”

韩游瑰抚掌大笑道。

“正是如此。”

李怀光点点头,心如明镜一般。

他和控鹤军,不会受到任何人的摆布。即便是方清,写信来说如何如何,李怀光也是有用则用,没用的废话,就当没听见了事。

他们就如同风一样自由,不会被人掌控!

“那末将明日便出发。”

韩游瑰对李怀光抱拳行礼,他已然明白,这位节帅已经下定了决心出兵相州。前出侦查,只不过是在做战争准备而已。

……

北风卷着雪花,好似利刃一般,刮在人脸上生疼。

汴州郭桥镇,朝廷设立的居养院外,设立的粥铺,已经排起了长龙,一眼望不到头。

原本设计中只能容纳两千人居住的居养院,现在住进去了一万人不止,而且还不断有流民从河北而来。那些居养院里面住不下的人,只好在居养院外围搭建起了帐篷,有些人甚至仅仅是用几块木板挡风。

就这样,位置还不够。

刘晏已经下令开仓放粮,只不过依旧是只能救一时而已。

“都是史思明父子闹出来的祸事。”

居养院“城墙”上观摩流民领粥的方重勇,长叹一声自言自语,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才好。

“官家,冬天不方便施工,待到春季,播种、翻土,修建河堤,开凿水渠,工坊里面制作军械,乃至修建汴梁城的城墙,都需要大量人力。

我们只要养他们一两个月,到时候让他们以工代赈即可。现在施出去的粥,都不白忙活。”

刘晏对方重勇叉手行礼解释道。

“太慢了,工坊不是冬季也不影响劳作嘛,让这些流民里面,一户至少出一人进工坊干活。

人一闲下来,就会惹是生非。

接受施舍的人,天生就会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现在就办,不必等开春,不劳动者不得食。

都什么时候了,要跑步前进!”

方重勇板着脸说道。

“官家……”

刘晏想说冬季开封城内外的各种工坊都停工,木工、织工、锻工什么的,都回家过年了。看看方重勇的面色,最后还是缓缓点头。

主要是冬季百业萧条,想生产也没有销路,即便生产也不过是积压库存而已。

“马上要打仗了,到时候再生产就来不及了。让各家都动起来,没有销路的话,那就官府先采办着,总有用得上的地方。”

方重勇摆摆手说道。

一场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关中、洛阳、河东一部分,几乎大半个河北,已经确定会参战。而河南等地会不会参战,全看方重勇的谋划。

甚至可以说,全看他的意志。他说要打,那就真要打!

到时候,仅仅是转运粮秣的民夫,人数都不会少。还有战争的方方面面,都会需要大量劳动力。

等战争爆发时再去准备,已经有些迟了。

光这运粮的平板车,都不一定够用,这还不提损耗。

刘晏匆匆忙忙去传令,等他回来的时候,方重勇已经坐到马车里面,准备回开封城了。

刘晏上马车后,方重勇就沉声问道:“如果要打仗,打一年,甚至三五年,我们的粮秣够用么?”

“那得看怎么打,在哪里打,打多大。

只要不在汴州和周边地区动手,下官都有办法筹措到粮秣。”

刘晏自信满满的说道。

经过这两年的布局,汴州朝廷所管辖的各州县,已经设立了官仓,并且不受地方官府管控,直属于朝廷派出的官员管理。

这些官仓,既是常平仓,负责抑平粮价,防止囤积居奇,同时也是军仓,负责提供军粮。

汴州是水路总枢纽,而这些分布于河南各州的官仓,也都建在可以漕运的河边,需要的时候,就通过水路转运到汴州。

运费十分低廉,且运行高效,很多地方都是朝发夕至。

如今汴州交通发达的优势,正在进一步显现。交通问题,往往是封建时代所面临的最大问题。而交通又制约着军队的后勤,后勤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

汴州的军队,能不能打且另说,其后勤体系,已经是毫无争议的天下第一,且呈现碾压级,远远胜过其他地方的军队。

在这方面,方重勇非常自信。

“官家,是要打仗了么?”

刘晏疑惑问道,他主要是管理财政的,对于打仗的相关,他通常只会问一句话: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