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宽还从大唐请来了许多老师,教导免费这些牧民的孩子读书识字,而且免费吃饭。他希望这些孩子能够了解大唐的文化,将来成为大唐和各个民族之间的桥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政策逐渐见效。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适应大唐的生活方式,他们与大唐百姓相互交流、通婚,民族之间的隔阂渐渐消除。
而那几座城池也变得繁荣起来,成为了大唐与草原沟通的桥梁,牧民心中的商业中心。李宽的努力不仅使突厥等部落地域稳定,也为大唐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宽的商业帝国也逐渐向着大唐的各个地方延伸,现在已经辐射到草原和海外,原来李宽建造的学习,现在已经翻了好几倍,不少人都想将孩子送到里面上学,当然这里不仅是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还有那些勋贵家里,也是让孩子去里面学习。
当然了那些世家的人,李宽是一个都没收,只要是愿意脱离世家的,都可以来。李宽学校的发展,让那些儒家大学和世家之人很是不安,原本只有高贵的世家之人才能有资格学习,现在不仅泥腿子们能学习,而且学的东西似乎比儒家那些还有用。
李宽的这些举动不仅撼动了世家的地位,而且对儒家学说也是一种挑战,这让儒学世家孔颖达很是愤怒,他跟几个老学究几次上书弹劾李宽的新学,有辱儒学之道,祸国乱政。
李世民被这几个人的奏折不胜烦扰,这里面还有不少世家的身影也在暗中暗暗发力,不少人都上奏弹劾李宽。 李世民只好将这些弹劾的奏折都压了下来。
孔颖达看到李世民没有反应,决定亲自去找李宽理论,他带着一群门生浩浩荡荡的来到了李宽的府上。然而,李宽并不在府内,府里的人说李宽去了西山工业园区了。这让孔颖达心中愈发不满,他认为李宽是故意躲避他。
正当孔颖达准备离开时,他遇到了一位曾经是自己的学生,现在李宽的学校学习的学生。这位学生如今已经成为了西山的一名属官,他对孔颖达讲述了自己在西山学校学习经历以及后面在西山工业园区工作的经历。
孔颖达听后陷入了沉思,他开始意识到或许自己对李宽的新学看法存在偏见。他决定亲自去一趟西山工业园区,再做定论。
他让所有人都散去,他自己则是一个人坐着马车就出了长安,一路上,他看着长安外面的路,都十分光滑平整,来回的马车可以相互通行,互不影响,越往西山方向走,来往的马车越多,人也是越来越多。
一路上他听到不少关于西山的事情,特别是说最近李宽又将通往其他地方的路都修好了,现在人们出行都方便了许多,特别是马车拉货的速度,都快不少。
等他到了西山工业园区,这一瞅,可把他惊得合不拢嘴。只见西山已经不是他以前看到的那个西山了, 整个西山可以说是人来人往,甚至比长安的集市都要繁华,不少的外地人还有胡商,都在这里可以看到。
他看见了大街两边各式各样的店铺,店铺里卖着各种各样的东西,有些是他在自己府里见过的,有些是没有见过的。店铺里的伙计也好像和平常店铺的伙计不一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孔颖达感觉这里的人跟其他地方的人不太一样,每个人虽然很忙碌,可是脸上那种幸福感是他没见过的,他找了一个伙计问道:“伙计,我看你在这里很忙啊,怎么感觉你一点都不累呢。”
“老爷子,您这边坐,歇息一会儿。”伙计看到这么大岁数的老头,连忙让坐到里面。
“老头子我可没钱买你的东西啊。”孔颖达看着要搀扶自己坐下来的伙计说道。
“嗨,您老误会了,不用买我们的东西,您也能坐在这里休息,喝口茶,歇歇脚。”伙计笑着说道,说完还给孔颖达上了一杯茶,然后自己忙去了。
孔颖达坐下来休息,看着伙计认真的接待着每位顾客,没有丝毫的不耐心,似乎他对待每个人都一样,他拿起茶水喝了一口,“咦”不由得惊叹了一声,这茶似乎跟自己家里喝的茶差不多,孔颖达在确定其他人也是喝的跟自己一样后,这才放心下来。
他在仔细观察了一番,发现这里的人似乎都不是装的,而是每天都这样,和和睦睦,就像儒家里说的一样,人和家亲,兴业旺族。
孔颖达没有在打扰伙计,而是开口向伙计打听李宽的那个学校在哪里。
听到询问学校的位置,伙计开口说道:“老人家,您也是来给孩子报名的吗?那你得赶快去了,去晚了可就只能等下一次了。”
“奥,这个学校这么好吗?”孔颖达有些好奇的问道。
“当然好了,只要你是西山的人,或者是来西山工作的人,在这里不仅上学不用花钱,而且吃饭也不花钱,学的东西也是各种各样的,能教你一些技能,让你以后可以有一个生活的手艺。要是你表现好了,甚至毕业以后可以直接在工厂里面工作了,我这就是岁数大了,不然我也去上学了。”伙计有些羡慕的说道。
听到伙计说的这些,孔颖达越发的好奇起来,顺着伙计指的方向,直接来到了学校。
他抬头看着眼前的这座建筑有些不太相信,这里就是孩子们上学的地方,这可比那些王府气派多了,窗子都是用琉璃制作的,看着就很高大上,不过与之反差的是,里面的学生穿着的衣服都是破旧的,打着补丁或者干脆露着窟窿,看着就不像是有钱人家的孩子。
为了能看的仔细,孔颖达直接往学校里面走去,他想看看这些人是怎么给上课的,还没进到里面,他就被一个跟他差不多岁数的老头拦了下来,“老哥,您这是要进里面看孙子,还是给这些孩子上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