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3“二王之争”和“二张共鸣”

卧槽!

又是那个人文精神大讨论!

从93年下半年开展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这已经开展了两年好像还没有消退的迹象,而且还愈演愈烈的迹象,人界以外的一些学者也开始加入。

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也参加进了讨论,在《中华读书报》就有一个很大的标题:“人文精神,经济学家发言了”。这些经济学家中,有基本赞成的,有分析的,也有批评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当然这两年里最出名的还是“二王之争”(王濛与王彬彬)和“二张共鸣”(张承志和张炜),这是人文精神讨论的大合唱中格外引人的声音。

“二张共鸣”指的是作家张承志在1993年《十月》发表《以笔为旗》一文,张炜在1993年3月2文汇报》发表《抵抗的习惯》一文,共同表现出对现状的不满和忧虑,倡导树起精神大旗,张扬理想与信仰。

此后,张承志又发表《撕名片的方法》、《清洁精神》、《撕了你的名片》等文,张炜又发表了《忧愤的归途》、《夜思》、《独语》等,与此同时,韩少功、李锐等作家也纷纷发文呼应。这批作家围绕“道德理想主义”进行了探讨,在知识界引起强烈反响。

但王濛却独树一帜。

王濛对于那些青年学者对于王硕的批评持反对意见的!

王濛曾在93年《读书》上发表《躲避崇高》一文,为“王朔现象”辨护。随后,王蒙对“人文精神讨论”进行了批评。

王彬彬是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因军籍在身,回到南京军区,在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任职,是最初参加人文精神讨论的学者之一。看到王濛写的这篇文章,立刻写了一篇名叫《过于聪明的作家》一文批评王蒙。

王蒙毫不客气又写了一遍《黑马与黑驹》一文回应。王彬彬也不甘示弱,索性以“黑驹斋”自许,连发两篇文章以更激烈的言辞反驳。

作家刘心武于曾经是王濛的部下又是好友,就在今年《当代作家评论》第2期发表《高长虹的湮灭》一文,“劝告某些年轻人不要重蹈高长虹的覆辙,以骂名人成名。

”王彬彬马上就在《中华读书报》撰文反驳刘心武。

方明华看了这些公开发表的文章,说白了,刚开始还是探讨人文精神,到最后都已经脱离学术范畴,成了意气之争。

本来这件事也结束,结果那个王硕不知道是不甘寂寞还是会咽不下这口气,就在今年春天,在《文化导刊》四版分期登载《读书人王朔说文坛风云》,指责王彬彬、张承志、张炜等人,使得已趋平静的“二王之争”又起波澜。

文坛一下又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