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从祖上开始,就是积德行善人家。
家里底蕴深厚,识人善用,不过除了福叔这一脉是跟着主家世代传承外,家里的其他人基本都是一代过。
例如福叔的位置可以传给儿子,再由儿子传给孙子,但其他人不行,除非是条件十分困难,周家才会破例。
袁叔是寡母带来周家的。
战乱年代,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孩子讨生活是非常艰难的事情。周老爷子的母亲在外出途中救治袁母,后来袁母就留在周家干活。
一年后,老太太去世,久病成疾的袁母痛心不已跟着去了,留下不足五岁的儿子。
虽然是周家先积德把袁母留在家里干活,但袁母知恩图报,每天都把老太太伺候得妥妥帖帖,老太太弥留之际更是日夜照顾,最后又随着老太太去了,这反而体现了袁母的善心。
于是周家破例,她留下的儿子没有被送离周家,一直留在周家长大,成了周家的老人。
周老爷子偶尔说起家里的人事,都会把袁叔这个人算进去。他叮嘱,家里如今的老人,周家有责任给他们养老送终。
按以前的说法,袁叔相当于周老爷子的随从,但周老爷子身边有福叔了,所以袁叔只能算次一等的老人。
毕竟福叔祖上也算是周家的一个分支,福叔全名周福,袁叔无论在周家多少年,根子里还是算“外姓”人。
有些事,周家可以破例,有些事,周家谨遵祖训,所以袁叔哪怕一辈子都在周家,他也不能随意改姓周。
虽然姓氏不能改,但周家一向不会区别对待,袁叔和家里的老人一样,享受着周家的照拂。
不过随着妻子早逝,唯一的儿子病死,他成了鳏夫后,工作上难免出了几次差错。
尽管后果不严重,但当时他管着周家的采买,账目不对是大错,犯了错周老爷子不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轻放过,于是收了他的采买身份。
众所周知,采买是油水多的工作,袁叔一下没了额外的进账,他私下欠的钱就无法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