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这么做是不是有些着急了?”待房间里只剩下刘学和张黛玉后,张黛玉坐在刘学旁边的椅子上问他。在张黛玉认为,赈济难民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从长计议,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刘学摇摇头,眼睛透过窗户看向远方,他喃喃道:“来不及了。”
“来不及了?什么来不及了?”张黛玉不解的问道。
刘学没有回答张黛玉的问题,他饿了,他要吃饭,吃完饭还要午休呢。
午休结束后,刘学又交待给王承恩一件事情。他让王承恩到难民集中的地方去贴布告,告诉那些难民,明天信王府要招工,男工一天十文钱,女工一天五文钱,出工期间,饭管饱。明天招完工,后天就开始干活,工钱七天一结。
十文钱一天的工资在京城并不算高,如果换做平时是没什么人来应募的。但一方面刘学还会管饭,另一方面对于现在的难民们来说,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十文钱不算少了。
下午刘学继续去上课,王承恩则带着一队王府护卫去了西直门。
此时的西直门外,道路两旁分布着密密麻麻的窝棚,这些窝棚都是难民们用破布和从附近砍来的树木和野草搭建起来的。幸亏天气转暖了,要不然就凭这些遮不了风也挡不了雨的破棚子,住在里面的难民非得冻死不可。
在难民营,姑且称之为难民营吧。在难民营旁边,城墙脚下的护城河外搭建着一些草棚,每个草棚里都有几口大锅,这里就是施粥的粥棚。每天的早晨和傍晚,难民们就会聚集过来,等待官府和城中富户们施粥。
不是所有的粥棚每天都有粥喝的,顺天府有朝廷的命令,每天都会在早晚各施一次粥。而富商的粥铺却是偶尔才有粥吃,大多数时间是没有粥的。因此,每天都会有难民吃不上两顿粥,甚至一些体弱者连一顿粥都抢不上。
久而久之,弱者更弱,因此,几乎每天都会有人饿死。
王承恩是在下午四点多来到西直门的,虽然离施粥还有一段时间,但难民们已经从四面八方开始朝粥棚涌来。如果不是有顺天府的衙役们维持秩序,恐怕不等施粥开始,粥棚就被难民们挤塌了。
王承恩把从书局紧急抄录的一叠告示分给他带来的几个宦官,并告诉他们,一定要把这布告张贴到整个难民营的所有角落。
“张老三,你看那些人是干什么的?”难民王老四朝身边同村的张老三问道。
张老三看了一眼正在张贴布告的王承恩,说道:“你管他们是干什么的呢,快点往前挤,你不想喝粥了?”
喝粥,一听到这个词,王老四立刻收敛心神,努着力跟张老三一起往前面挤去。对王老四来说,什么都不如喝上一碗薄粥来的实在。
铛铛铛,就在所有的难民朝粥棚拥挤的时候,贴完布告的宦官们敲响了手里的铜锣。
“大家都来看一看啦,信王府出告示啦。”宦官们一边敲锣一边大声喊着。
然而,没人鸟他们,即便是人群后面的老弱病残们也没朝他们看一眼。
锣声继续响着,不过这次宦官们换了新词。“信王殿下有悲天悯人之心,怜我大明难民之苦,殿下决定从明日开始招工。”
终于,在听到招工两个字后,挤在难民群后面的老弱病残们把视线转移到了敲锣的宦官们身上。
“男工一天十个铜钱,女工一天五个铜钱,出工期间,饭管饱。”宦官们喊的都是刘学的原话,也只有这样的内容才会吸引到难民们的注意力。
果然,在宦官们喊完这些后,嘈杂的人群立刻安静了下来,不停拥挤的人们也停下了脚步。
“殿下有令,明日招工,后天开工,过时不候。”宦官们继续大喊道。
王老四飞快跑到王承恩近前问道:“这位官爷,您说的可是真的?信王府真的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