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难民变劳工

“请您跟我们走吧,我们带你们去找结实大伯。”孩童说道。

接着,几个孩童把于高磊带到了小河边的河堤上,在这里他见到了牛结实和徐应元。双方一碰头,立刻开始商议。商议结束,于高磊转身去通知随他一起来的难民。

跟着于高磊来牛家庄的难民约莫有三千多人,其中有近一半是青壮年。

时间不等人,早一点把房子盖好,就能早一点住进去。于是于高磊回来后立刻把难民们带到了河堤上,这里经过牛家庄村民们一夜加半天的砍伐,地上已经堆放了大量的木材。

不用谁发布命令,难民们看到地上的木材,立刻主动上前开始干活。

因为时间太仓促了,要建足够数千人居住的房子很难,所以刘学的计划是先搭建简易的窝棚,然后再慢慢建砖房。至于难民们没钱建房的情况,刘学并不担心,不知道有银行贷款吗?

到傍晚的时候,所有的难民都已经登记完毕,一共是一千九百多个家庭,还有一些零散的人,合计九千五百四十三人。其中男女参半,包括女人在内的壮劳力有接近五千人,如果把年龄范围再放大一些,能干活的有七千六百多人,剩下的一千多人都是老弱病残,是真正不能干活的人。

第二天,七千多劳动力分成了数个队伍,每个队伍都有几个被推举出来的领头人对队伍进行管理。然后这些管理者把自己的队伍分成一百人一队,每个队都有正副两名队长。这些事情都做完后,所有的队伍出发赶赴自己工作的地方。

牛家庄的窝棚还在继续建造之中,这里大概有五百人在建造窝棚,另有五百人在清理那片盐碱地。除此之外,有数百人在运送砖石等建筑材料,有数百人在石灰石矿上工作,剩下的数千人则分成两队,分别在修建从北京城到牛家庄和石灰石矿的道路。

现代的路有两种,一种是柏油路,另一种是水泥路。这两种路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水泥路的优势在于易修建,不用什么大的机械就可以,另外就是耐高温,耐水浸,更耐老化;劣势就是噪音高,而且在路基稳定性差的情况下,水泥路面极易损坏。

柏油路的优势在于行车舒适,噪音小,且对路基的稳定性要求不高;劣势是耐水性差,一场大雨过后,汽车再一轧就容易损坏。再有就是不耐高温,夏季温度一高,沥青就会融化,造成路面的损坏。

不管是柏油路也好,还是水泥路也好,对刘学来说都是一样的,他要考虑的是以目前的条件,他能修哪种路。其实这都不用想,他没有沥青,根本修不了沥青路,所以他只能选择修水泥路。

刘家村和前余村之间有两条路相连,一条是擦着前余村的村边然后连接刘家村,这条路被刘家村人戏称为北环村公路。这是一条乡道,是刘家村以东的村子去雁翎市的必经之路。另一条路比这条乡道要近许多,路面比较窄,除了农忙时有些农用车经过,平时就是去前余村上学的学生。

因为路面较窄,铺柏油路不方便,于是这条公路就铺成了水泥路。

九十年代农村的娱乐方式还很少,电脑没有,手机没有,平板也没有,顶多就是一个电视。但对孩子们来说,在家看电视远没有和小伙伴们出去玩有意思。所以,在那条上学之路修路的时候,刘学和小伙伴们只要一有时间就会过去凑热闹。也因为如此,刘学虽然没修过水泥路,但是修路的所有流程他都知道。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刘学依然每天去上课。其实阿拉伯数字并没有多难,而且上课的那些宦官和宫女都是在内书堂读过书的,对算学不说多精通,但一般的加减乘除都是会的,而那些账房先生就更不用说了,他们就是吃这碗饭的,算学当然不在话下。所以,经过几天的学习,所有人都学会了阿拉伯数字的实际应用。

学完了阿拉伯数字,刘学又开始教他们拼音。与此同时,数支由难民组成的劳工队伍也在有序的进行着建设。牛家庄河堤上的窝棚已经搭建完毕,劳工们已经按照家庭为单位住了进去;盐碱地表层的土被移走,换了一些新土过来,要建造的厂房的地基也已经完成,现在正在砌墙;石灰石矿在数百劳工过去后也已经恢复生产,开始源源不断的产出石灰石,一部分石灰石烧成了生石灰,另一部分则生产成了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