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条是……在常规编制和府兵之外,再扩编一支雇佣兵部队。”
王辰这一句话,让杜如晦一脸困惑。
扩大编制,府兵之外再招雇佣兵,这改动太大了,府兵制可是大唐征兵的基础法则。
见杜如晦一脸迷茫,王辰耐心解释:“扩大常规编制,并不意味着要改变府兵制,只是府兵与雇佣兵相结合。”
“大唐现在的兵员制度是府兵制,士兵自带武器和盔甲,农闲时轮流戍守边境,农忙时务农。”
“这样虽然极大地节省了军费开支,方便战时和农活两不误,但也有一些弊端。”
杜如晦被王辰的话勾起了兴趣,连忙追问:“有哪些弊端?”
王辰接着阐述:
“一是士兵需要自备武器盔甲和口粮,有时这会成为相当沉重的负担,一旦损坏,维修又是一笔开销。”
“二是府兵制与均田制紧密相连,一旦府兵分配的土地发生变化,会导致人员参差不齐。”
“三是府兵在农忙和闲暇时轮换戍边和务农,但时间安排不当,很容易导致长时间滞留边境,无法返回内地,或者延误前往边境的命令。”
“久而久之,百姓会对府兵制产生抵触,朝廷在召集府兵时也会遇到困难。”
“两头都不讨好,这就是府兵制的弊端。”
杜如晦此刻深感震撼。他原本只想问问如何减少武器装备的浪费,没想到引出了如此重大的问题。
这涉及到大唐整个征兵制度,府兵制是唐朝的军事基石。没想到小王总一提,竟揭示了这一点。
杜如晦觉得自己似乎捅了个大篓子。他呆滞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迟疑地问:“王总,你的意思是府兵制可能需要改革一下?”
王辰摇摇头。
“我的意思不是彻底否定府兵制,而是说在常规府兵制之外,可以实行雇佣兵制度,招募一支备用部队。”
“据我估计,最多两年内,大唐将与北方的突厥人有一场世纪之战。”
“那时,通过雇佣兵制度组建的部队就能派上用场,而每年仓库里多余的武器和盔甲正好可以用来训练他们,不就解决了你刚才说的浪费问题吗?”
听到这里,杜如晦才稍稍安心。他担心王辰会全盘否定府兵制,这对大唐的军事基础将是动摇。
但现在王总只是指出弊端,尚未严重到需要废除的地步,只需稍加改动,两种制度并存即可。这个问题还算好处理,回去后可以找陛下等人商量,到时候再定夺。
想到这里,杜如晦松了口气,又好奇地问:“王兄,你刚才说有两个办法,除了这个,另一个是什么?”
王辰摊开双手,随意地说:“直接卖给周边一些小国,他们付出人口、金钱,或者珍贵物品来购买。”
杜如晦顿时头皮发麻,又被震惊了。怎么从小王嘴里,惊人之语一次又一次蹦出来,先是提议改革府兵制,现在又要与周边国家进行武器交易。
他忍不住带着惊骇的语气说:“总,这是武器交易啊,与周边国家贩卖武器,这不是壮大了敌国力量,这是资敌行为,千万不可啊!”
王辰看着杜如晦,有些无语。
“我说老杜,所谓资敌行为,是指与敌国进行武器交易。”
“我刚才特意强调了,把武器卖给那些实力弱小的周边国家,比如南方的真腊、琉球、临邑,乃至南诏六部。”
“你说说,把武器卖给它们,它们能掀起什么风浪?大唐出动一个州的兵力,就能把它们全部压制!”
杜如晦这下无言以对,确实有道理。如果把武器卖给突厥这样的敌国,当然是愚蠢之举。但卖给琉球这种小国,根本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在杜如晦思考之际,王辰继续说道:
“而且,把武器卖给这些小国,换取人口、金钱或珍贵物品后,又能重新利用,制造更先进、更精良的武器。”
在繁华的都市中,王辰提出了一个让人心动的策略。他拿起酒杯,轻轻蘸了点酒,在餐巾纸上勾勒出一幅现代都市的地图。
“我们大都市周边,大大小小的国家多不胜数,除了几个大国,那些小国也各有其重要性。”
“如果国防部能联合财政部门,策划一场军事设备交易,将那些过时的装备和库存的闲置武器卖给特定的国家,既能更新我们的装备,又不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王辰指着地图右上角的一个区域说:“比如这里,这个延伸出去的半岛,有三个国家实力最强。”
“韩国、朝鲜和济州。”
现在的高句丽已改名为韩国,历史学家为了区分不同阶段的政权,仍沿用高句丽这个名字。不过,称其为韩国并无不妥。
杜如晦顺着王辰的指引,看向地图的右上角,那是东北半岛的区域。
“这三个小国中,韩国的实力最强,远超朝鲜和济州的总和。自古以来,我们这片区域和东北就有复杂的历史纠葛,我们的国家曾多次出兵征讨。”
“换句话说,韩国三国是不稳定的因素,每当国内有战事,他们就会趁机制造麻烦。有时因为我们无暇顾及,他们就侵犯东北,掠夺资源,这种行为已经不止一次了。”
杜如晦听后频频点头,他对这种情况了然于心。东北半岛上的国家确实如此,朝鲜和济州还好,隔着韩国,陆路不通,海上交通也不便,所以较少侵扰内地。
然而,韩国就像是东北三国中最棘手的问题。被打时就低头求饶,一旦我们软弱,他们立刻露出狼子野心。
唐朝统一全国后,韩国也在考虑范围内。但那时唐朝实力强大,韩国不敢在大唐面前嚣张,于是立刻示弱,上书请封,表示愿意年年进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