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穿越时空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座名为大唐的璀璨星河,其光芒不仅照耀着当世,更试图穿越时空的界限,触及未来。在这片辉煌之下,李世民,这位被后世尊称为“天可汗”的明君,正站在权力的巅峰,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审视着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管与做的交响乐章

想象一幅画面:朝堂之上,龙椅高悬,群臣如林,皆是披甲执戈的“指挥家”,他们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却少有人愿意深入田野,成为那默默耕耘的“演奏者”。这,便是李世民心中的隐忧,一场无声的危机悄然酝酿。他深知,一个健康的帝国,应当是“指挥”与“演奏”和谐共生的交响乐团,而非只闻指挥棒响,不见乐章流淌的空洞舞台。

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李世民的目光穿透了千年的时光,定格在了科举之上。这不仅仅是一场选拔官员的盛宴,更是大唐帝国编织梦想、稳固根基的经纬。他构想中的科举,不仅仅是向上输送精英的管道,更是激活社会每一个细胞的催化剂。想象着那些寒门子弟,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踏入考场,一笔一划间,不仅书写着自己的命运,更是在为大唐的每一寸土地播种希望。

李世民的宏图与抉择

李世民的心中,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花园,那里种植着他对于大唐千秋万代的憧憬。他深知,王朝的兴衰自有其定律,但他坚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至少能让自己这一代的大唐,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芒。于是,他毅然决定重启科举,不仅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是为了向世人宣告:大唐的强盛,不仅仅依靠世袭的贵族,更在于广开才路,海纳百川。

玄武门之影与史书的公正

面对玄武门之变的阴影,李世民选择了坦然面对。他深知,真正的伟大不在于掩盖瑕疵,而在于勇于承担,以行动证明自己的清白与决心。因此,他没有让史官抹去那段历史,而是用行动去填补那些空白,让后人在史书时,能够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帝王形象。

于是,在李世民的主持下,科举之风再度吹遍大唐,无数才子佳人因此得以崭露头角,他们如同繁星点点,汇聚成大唐夜空中最耀眼的银河,共同书写着属于大唐的辉煌篇章。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李世民那份对帝国未来的深沉忧虑与坚定信念,以及他那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帝王气魄。李世民的心海此刻翻涌如潮,他暗自思忖,若非身处这朝堂一隅,手中无笔墨相伴,他定要细细勾勒下这番言语,如雕琢珍宝般,待夜深人静时细细品味,深掘其意。

眼神一转,李世民从沉思中抽离,目光如炬地望向王辰,那眼神中既有肯定也有期待。王辰心领神会,微微一笑,仿佛一位引路人,在短暂的喘息后,继续引领着这场思想的远征。

“言及人才,科举之制,其妙处远不止于选贤任能,更在于它编织了一张无形的网——笼络人心之网。”王辰的话语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

李世民闻言,心中一震,“笼络人心?”这四个字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王辰颔首,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正是如此。试想,天下间有多少才子佳人,胸藏万卷书,腹有良谋策,却因门第之见,难觅出头之日,只能在岁月的长河中黯然神伤。科举之设,无异于为他们架起了一座通往梦想与希望的桥梁,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展现,抱负得以实现。”

他话锋一转,以自己为例,“譬如我,若非科举重启,或许只能埋没于乡野之间,空有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若换作陛下您,才华横溢,却无施展之机,一旦得此机遇,岂不也是对朝廷、对陛下心生感念?”

李世民听后,眼中精光四射,仿佛窥见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他恍然大悟,科举不仅是一场选拔的盛宴,更是一次人心的汇聚。每一名通过科举踏上仕途的士子,都将成为朝廷的忠实拥趸,他们的感激之情,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

更令李世民激动的是,这股感激之情还会像涟漪般扩散开来,影响到士子们的家族、亲友乃至整个乡里,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让整个大唐帝国都沐浴在一种和谐与感恩的氛围之中。

而这一切,还要归功于眼前的这位智者——王辰。他的存在,就像是这场变革的催化剂,让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变得可能,让大唐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李世民心中暗自赞叹,这科举之制,搭配上王辰的智慧,简直就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既能斩断旧制的枷锁,又能开辟出一条通往盛世的新路。这不仅仅是一次制度的革新,更是一次人心的革命,让大唐帝国在历史的洪流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李世民心中翻涌着波澜,他仿佛已看见一幅未来画卷缓缓展开,画中大唐因一位旷世奇才的加入而璀璨夺目,这位奇才正是他心心念念的王辰。他深吸一口气,将满腔热忱化作眼底一抹深邃的幽光,旋即巧妙地将这光芒藏匿于温文尔雅的笑容背后,仿佛一切深思熟虑只是风轻云淡。

“万千言辞,终不敌王弟方才一语中的。”李世民轻启朱唇,语气中带着几分调侃,几分真挚,“科举之制,若能成为王弟步入朝堂的桥梁,那么,它便不只是制度,而是我大唐复兴的序章。试想,若因这区区门槛,让王弟这等五百年难遇的栋梁之才埋没于江湖,那将是何等憾事,岂止是大唐的损失,简直是历史的叹息。”

言毕,他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眼神中闪烁着对王辰无限期许的光芒。“老李我今日拍板,科举必须重启,且要为王弟量身打造一条青云之路。毕竟,如你这般才华横溢、世所罕见之才,若不得圣上慧眼识珠,加以重用,那便是朝廷最大的遗憾,亦是天下人的遗憾。”

王辰闻言,爽朗大笑,毫不吝啬地给予李世民高度评价:“老李啊老李,你这眼光,犀利得能穿透云层见星辰!虽说不至于是大唐的惊天巨变,但少了我的庇护,你这宫墙之内,怕是要少了不少乐趣与安宁吧?”两人相视而笑,仿佛在这瞬间,跨越了君臣之隔,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挚友。

书房内,笑声如春风拂面,驱散了之前的沉闷与凝重。王辰兴致勃勃地伸出手掌,三指并拢,故作神秘:“科举重启之事,我方才所言不过冰山一角,实则我的草案中藏着更深层的六点策略,后三策尤为精妙,涉及朝堂内外,错综复杂,恐非一时半刻能尽述。不过,老李你若真有兴致,咱们不妨找个茶余饭后,细品慢聊,如何?”

李世民闻言,眼中闪过一抹期待之色,仿佛已迫不及待想要揭开那未了的三层神秘面纱。“王弟此言,正合我意。他日定当备上香茗,听你娓娓道来,共谋大唐之未来。”

于是,两人之间的对话,从朝堂政事转至了更为私密而深远的谋划,书房内再次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热烈讨论,空气中弥漫着智慧碰撞的火花,以及那份超越君臣、更似知己的情谊。李世民的笑意如同晨雾般渐渐消散,脸上浮现出一种深沉的期待。王辰的话语,如同磁石,吸引着这位帝王的好奇心。他提到的“六点”,尤其是那科举重启背后的奥秘,竟被巧妙地切割成了两段,前半段已足够引人入胜,让人不禁遐想后半段会是怎样的波澜壮阔。

“王兄弟,你何不将这故事织得完整些?即便我未能全然领悟,也愿沉浸其中,一饱耳福。”李世民的话语中带着一丝急切,仿佛一名孩童渴望听完睡前最精彩的章节。

“若只留下一半的真相,我这心儿啊,就像是被春日里最顽皮的柳絮挠得痒痒的,不得安宁。”他轻叹,眼中闪烁着对未知的渴望。

王辰心中暗自好笑,李世民这性格,果然如他所料,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探索欲。于是,他站起身,步伐中带着几分仪式感,轻轻合上书房那扇雕花木门,仿佛是在为即将展开的历史画卷拉上序幕。

门扉轻响,室内顿时静谧如夜,只余两人呼吸可闻。李世民见状,更是坐直了身子,椅子因他的动作轻轻滑动,最终紧贴书桌,仿佛这样便能更近地捕捉王辰口中的每一个字。

王辰转身,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轻声道:“既然你老李如此心急,那我便让你一窥究竟,但切记,今日之言,止于你我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