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笔架

在那个古色古香的酒馆里,时间仿佛被一抹奇异的魔力轻轻拨弄,王辰的视线凝固,而李承乾与李泰的动作也如同被按下暂停键,不约而同地转向了那扇半掩的门扉,心中交织着好奇与不安的旋律。他们心里暗自嘀咕,这次又会是哪位不速之客,悄然而至,打破这份难得的宁静?毕竟,在这个不设防的相聚之地,家族成员与朝中栋梁如同自由的风,随心所欲地穿梭,无需预约,无需通报,碰撞的火花因而随时可能绽放。

记得上次,太子李承乾与房玄龄大人的那场“意外邂逅”,虽无大碍,却也让人心有余悸。房大人的稳重步伐与太子不经意的踏入,恰似两条平行线,在某一刻奇妙交错,幸好,只是擦肩而过,未掀波澜。而今,兄弟俩刚落座,心弦便紧绷,生怕这次“撞车”的,会是那威严不可侵犯的帝王身影,让这温馨的私下聚会瞬间变成朝堂的缩影,一言一行皆需谨慎,生怕泄露了天家秘密。

然而,随着门外脚步声的临近,那节奏竟意外地轻盈起来,带着几分孩童般的雀跃,与李承乾兄弟心中预设的沉稳截然不同。他们的脸上不禁浮现出一抹释然的微笑,夹杂着几分玩味。这脚步声,显然不属于那位沉稳如山的李世民陛下,即便是他微服私访,也断不会有如此跳脱的步伐。

几息之间,谜底揭晓,门被轻轻推开,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映入眼帘——正是吴王李恪,那位以“精神小伙”之姿闻名朝野的殿下。他虽身为皇族,却偏爱诗文,虽常被笑称“无二两文化”,但那些充满灵性与不羁的歪诗,却是他独树一帜的标志。他的到来,如同一股清风,瞬间吹散了屋内的紧张气氛,为这场聚会添上了几分意想不到的生动与活力。

李恪的出现,就像是剧本中突然加入的幽默角色,让这场原本可能严肃的聚会,变得妙趣横生,也让李承乾与李泰的心头大石悄然落地,相视一笑,心中暗自庆幸:“还好,不是父皇。”而这场由紧张到轻松的转变,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成为了这场创意十足生活大戏中的精彩一幕。在熙攘的市井深处,一间古色古香的酒馆内,时光仿佛被轻柔地按下了暂停键。正当李承乾与李泰二人,眼神中闪烁着不可思议,仿佛见证了奇迹般,凝视着门槛处那一抹突如其来的身影——他们的三弟,李恪,以一种近乎于闯入的姿态,悄然踏入了这方静谧的天地。

“嘿,这小子,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李承乾心中暗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神中既有疑惑也有几分期待。而李泰,则是一副“这下可有意思了”的表情,显然,他那聪明绝顶的脑袋已经开始快速运转,试图解开这个突如其来的谜题。

坊间传言,李恪近来对诗词歌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跟着城中闻名的文学大师王辰学习。今日之举,莫非是佳作已成,欲与兄长共赏?又或是,自知不足,特来求师问道?但这都不足以解释,为何他们兄弟三人会如此巧合地齐聚一堂,仿佛命运之手在背后轻轻一推,便让这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王辰,那位超凡脱俗的文学大家,此刻也是一脸惊愕。他记得,自己曾随手丢给李恪一份沉甸甸的书单,那上面密密麻麻罗列的,可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瑰宝,足以让任何一个初学者望而却步。他本以为,这毛头小子至少需要月余乃至半载时光,方能啃下这块硬骨头。却不曾想,今日一见,李恪竟已自信满满地站在了他的面前,仿佛那些艰涩难懂的文字,在他眼中已化为甘甜的清泉。

“这小子,难道真是天赋异禀?”王辰心中暗惊,眼中不禁闪过一丝赞赏与好奇。要知道,那份书单,即便是他自己,若要一一细读,也需耗费不少时日与心力。

就在这微妙的氛围下,李恪,这位平日里总是带着几分不羁的“精神小伙”,此刻却如同被时间冻结了一般,站在门口,笑容凝固,眼神中满是不可置信。他本是满怀欢喜,蹦蹦跳跳地赶来,心中揣着或许是刚刚完成的诗作,或是某个灵光一闪的文学见解,打算与众人分享。然而,当他踏入酒馆,目光掠过那三张熟悉而又意外的面孔时,所有的激动与喜悦瞬间化为了难以置信的愕然。

“这……这是怎么回事?”李恪的心中翻江倒海,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但随即,他调整了呼吸,嘴角再次扬起一抹笑意,那是一种面对意外之喜,却又带着几分挑战的坚定。他知道,今日的这一聚,注定不凡。在古老皇城的一隅,隐藏着一间别具风味的酒馆,木质门楣上缠绕着岁月的藤蔓,仿佛是繁华市井中一抹不惹眼的宁静。李恪,这位以才情著称的庶出皇子,踏着轻盈的步伐步入,心中对即将面见的恩师王辰并无丝毫畏惧,那份师生间的默契与熟悉,如同旧友重逢般自然。

然而,命运的丝线巧妙交织,让他在这不期而遇的角落,偶遇了两位尊贵的兄长——李承乾与李泰。这突如其来的“巧合”,如同春风中突然卷起的一阵微尘,让李恪的心湖泛起了层层涟漪。他深知,自己虽与这几位嫡系兄弟私交甚笃,但在这宫墙之外的场合偶遇,总免不了几分微妙的尴尬与谨慎。

李恪站在门槛边,目光在两位兄长与王辰老师间游离,心中百转千回。他想象着若是一言不慎,触动了宫中的敏感神经,那后果岂是他所能承受?这一瞬,时间仿佛凝固,他的脑海中上演着各种可能的对话与场景,每一个细节都被无限放大,令他既紧张又兴奋。

终于,李恪决定以不变应万变,他抬手轻轻挠了挠脑后那束不羁的青丝,嘴角勾起一抹憨态可掬的笑容,那笑容里藏着几分孩童般的纯真与狡黠。

“学生李恪,给老师请安了!”他躬身行礼,语气中带着几分刻意营造的轻松,“哎呀,大哥二哥,今日竟是你们二位的光临之日,看来小弟我挑日子的眼光还有待提高啊。”言罢,他故作懊恼地摇了摇头,仿佛真的因打扰了兄弟二人的雅兴而感到抱歉。

“要不,我还是改日再来拜访老师吧,免得打扰了你们的雅兴。”说着,李恪已悄悄挪动脚步,准备实施他的“撤退计划”。

但就在他即将迈出酒馆大门的那一刻,一股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从背后传来——是王辰老师的声音,如同春风化雨,瞬间平息了所有的波澜。

“慢着,老三,既然来了,便是缘分。来,到为师对面坐下。”王辰的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温和,“咱们几个都是一家人,无需介怀那些繁文缛节。况且,你今日特意来访,定是诗词上又有了新悟,何不借此机会与兄长们切磋一番,也让为师看看你的进步,如何?”

王辰的话,如同解开束缚的钥匙,让李恪心中的重担瞬间落地。他欣然接受邀请,重新落座,眼神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对兄弟情谊的珍视。那一刻,酒馆内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与温馨的家庭气息,仿佛连窗外的阳光都变得格外明媚起来。

在这场意外的聚会中,李恪不仅分享了自己的诗作,更深刻体会到了家人之间的支持与理解。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看似不经意的巧合,最终化作了一段难忘的佳话。在那个灯火阑珊的酒馆一隅,王辰的话语如同夜风中最温柔的笛音,穿透了喧嚣,精准地落在每个人的心田:“瞧,咱们仨,血脉相连,亲如手足,何必生分至此,藏着掖着呢?”这番话,就像是古老森林中的秘语,瞬间拉近了三人间的距离。

李恪,这位平日里身居高位、举止间自带风流的皇子,此刻却像被月光轻抚的湖面,泛起了涟漪。他原本想借夜色掩护,悄悄离开这方小小的天地,带回一份未了的心事,却不料被王辰一句话绊住了脚步。他心中暗想:“若真就此不辞而别,怕是要被恩师那洞察秋毫的目光捕个正着,平添不必要的猜疑。”于是,他决定顺应心意,转身之际,步伐中多了几分坚定,少了几分犹豫,缓缓坐回了桌旁,仿佛是在对命运的安排轻轻点头。

这一坐,李恪的形象竟发生了奇妙的蜕变。记忆中的他,总是手执折扇,身后跟着一群随从,吟诗作对,风华绝代,仿佛随时都能从衣袖中变出绚烂的花火。但此刻,他变得异常沉稳,嘴角挂着几分腼腆的笑,那笑容纯真得如同初春的花朵,让人不禁怀疑,这还是那个在人前尽显锋芒的皇子吗?或许,只有在兄弟面前,他才能卸下所有防备,回归最真实的自我。

王辰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心中暗笑:“嘿,看来咱们的小李恪也有怕的时候,怕的不是皇权更迭,不是朝堂风雨,而是这份割舍不断的兄弟情谊。”这份发现,让王辰对这份家族情感更加珍视,也更加确信自己能让李恪留下,共享这一刻的宁静与喜悦。

随着李恪的回归,那张四方桌终于迎来了它的圆满时刻。王辰接过李泰手中沉甸甸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解题的智慧与灵感,就像是通往知识宝库的密匙。他轻轻一挥手,示意李恪自便,仿佛在说:“来,先润润喉,咱们有的是时间,慢慢聊。”

这一刻,酒馆不再是简单的饮酒之地,而是成为了兄弟情深、智慧碰撞的圣殿。在这方寸之间,他们共同编织着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未来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创意与想象的光芒,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其中,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以及王辰即将给予的,那份足以让李泰欣喜若狂的高度赞扬。王辰的目光如同猎鹰俯冲,迅疾地掠过纸上那些密密麻麻的解答轨迹,仿佛正穿越一道道由数字与公式编织的迷宫。他心中暗自盘算着,这场思维盛宴的菜单——从开胃菜“器具量酒”的巧妙平衡,到主菜“工程队施工”的复杂逻辑编织,直至那道令人望而生畏的甜点,“水池进出水”的无限循环之谜,每一道都考验着解题者的智慧与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