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南中,一个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星落门 倔强的纽扣 5748 字 1个月前

对于南中,沈腾有着比三国时代的所有人都多了近2000年的认知。

南中,在历史上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大渡河以南),甚至还包括了湖南西部苗疆部分地区。

所以,无论以哪个时代人的视角来看,都会发现南中的面积绝对不小。

前汉初期,就在南中设置了郡县,进行行政管理。截止到公元69年,汉明帝置永昌郡之后,南中地区就已经有了五个郡——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

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征讨南中,平叛成功后,再次对南中区域进行细分,以削弱其地方势力。

他改益州为建宁,分建宁、越嶲置云南郡。又分建宁、牂柯置兴古郡。南中七郡就此形成——牂柯、越嶲、朱提、建宁、永昌、云南、兴古。

这个区域此时为濮蛮僰人羌蛮三苗等蛮族人居住之地,尚处于比较原始的部落族居状态,国家的概念在这里还比较淡漠,政权的统治体系远未完备,蛮族人居住于山林之间,政府能够控制的,也就是几个郡守治所所在地,因为这里的地形相对平缓,人口也相对集中些,农业水平相对发达一些。

但一旦有一点风吹草动,这里的汉族官员都面临着蛮族动乱,官僚被诛杀的风险。

南中区域只是名义上的蜀汉治下,真正带给蜀汉政权的,祸端多于收益。

夷陵之战后,皇帝刘备薨于白帝永安宫,蜀汉高层在此战争中损耗极其严重,诸多大人物永远没有机会再回到成都去。南中的豪族官僚联合蛮族酋长等人发动了规模庞大的动乱,诸葛亮动用了举国之力,才将叛乱平息。

但这也只是保持了表面的安宁。

背地里,暗流涌动,波涛汹涌,只不过都当做不知道罢了。大家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同后世的“民不告官不究”那种态度。

此后的十多年里,蜀汉帝国的国家战略是北向,而对于南中区域来说,只要能保持基本的稳定就够了。

蜀汉帝国建国之前到现在,对于南中一直保持着这种管理思路,并先后派驻了多个庲降都督。

第一任庲降都督是邓方(任期:215-221年)。

邓方,字孔山,南郡(今湖北荆州)人,以荆州从事随先主入蜀,蜀既定,为犍为属国都尉,因易郡名,为朱提太守,选为安远将军,庲降都督(时建安十九年),驻跸所在地南昌县(今云南镇雄)。

第二人庲降都督为南中豪族李恢(任期:221-233年)。

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今云南澄江)人。刘璋时为郡督邮,后投刘备。章武元年,庲降都督邓方卒……遂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驻跸所在地为平夷县(今贵州毕节)。九年(231年)卒于任。

就是在李恢任内,南中爆发了规模宏达的动乱,诸葛亮南征。“五月渡卢深入不毛”,说的就是这次事件。

第三任庲降都督为张翼(任期:231-233年)

张翼,字伯恭,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县)人。由于其"持法严,不得殊俗之欢心",致使南夷豪帅刘胄反。翼举兵讨胄未果,被召回问责,以马忠代之,时在建兴十一年 (公元233年)。也就是去年。

第四任庲降都督是马忠(任期:233--年),刚刚上任不足一年。

马忠,字德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初为郡吏,因举孝廉至汉昌长,刘备败于吴后得显识。建兴三年任牂牁太守,是诸葛亮平乱的东路大军领导人,平朱褒叛乱。

去年,因为张冀将军平乱不力,临危受命,代张翼出任庲降都督。

“估计现在两位将军的交接工作都还没有完成呢。”魏延将南中的事情粗略介绍一遍后,喃喃地道。

“旧账未了,又添新愁呗。”沈腾道。

南中,对于这个时代的蜀汉帝国来说,本就是最大的一道难题。甚至在另外一个历史的维度里,蜀汉亡国时,刘禅都没有选择逃亡南中,以图东山再起。

由此可见,南中,在蜀汉政治格局里,是多么的不受待见。

“确是如此!”

……

又是一阵难言的沉默。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去到南中的任务有多艰巨。

魏延此次带兵南下,有赌气的成份在内,也有对国家的责任心使然。

当他从马岱那里得到真相后,当时的想法很复杂,很乱,什么样的想法都有。

但真正细究下来,摆在魏延面前的只有三条路:一是直接回成都,向皇帝刘禅表明心迹,上交兵权,以释嫌疑。

这样的好处是皇帝肯定会相信魏延的忠诚度,但魏延明显就认了输,接下来会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

二是直接拿下马岱,夺了马岱的军权,杀了他或者放他走,都不重要,自己带兵继续抢夺杨仪的兵权,肯定能成功,胜在出其不意,杨仪估计还在想着谁能给魏延背后来一刀呢。

但麻烦是,夺了兵权之后呢?

因为事实上你已经造反了,皇帝也没有办法包容一个擅自抢夺兵权印符的大将军,无论你有多少种理由,都不可能。

把持汉中郡,来一个独立自主?

一点可能性都没有。

三国鼎立的形势已经很明确了,不可能再出现另外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割据政权。

第三条路就是直接去降魏。

则这也刚好中了诸葛亮杨仪的圈套。只不过是没有死而已。

对于魏延来说,后两样断然是他不愿意选择的。

他不是一个叛国者。

相反,他是蜀汉帝国的缔造者之一,这帝国的一草一木无不浸染了魏延的心血。

第一种选择明显更好,但问题是,在诸葛亮规划好的后诸葛亮时代,已经没有给他魏延留下哪怕是一个小卒的位置,他回去后,怎么办?

一个被“抛弃”了的大将军,被别人随意拿捏,这样的选择,又是心高气傲的魏延无论如何都不能够忍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