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僰蛮重建“且兰国”

星落门 倔强的纽扣 4744 字 4个月前

所以,南中蛮人响应朱褒的,也不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朱褒他们在政治上,是失败的——他们没有提出更高级的政治诉求,比如,没有明确的建国目标和路径,甚至连最基本的诉求都没有,所以,只能是一场规模不小的叛乱而已。

政治上没有诉求,就很难将那些豪酋们都拉进来,因为人家跟

着你叛乱打砸抢,和跟着你建国成为开国元勋,所得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单纯要财富,这些豪酋们,还用得着去打砸抢?根本不需要,人家只要在地方上动动手脚,大把的财富流水一般涌来。

既然将上次南中叛乱的经验教训总结得如此深刻,那么,接下来呢?

做总结,可不是单纯为了总结而总结,更不是留给后人做教科书去的。

人家刘氏是要在此基础上,搞一票大的——重建且兰国!

凭什么你刘氏就可以建国,我刘氏就不可以!

刘胄的时机选择的也非常好。

第二任庲降都督李恢去世,年轻的犍为郡豪族代表人物张翼将军成为第三任庲降都督。

对于南中人来说,这又是一个外来子!

张翼年轻气盛,作为蜀汉帝国重点培养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下车伊始,便对南中实行了收缩政策。

南中豪族们的野蛮生长幸福收割的美好时光,就此,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并不是张翼将军年轻气盛,不知章法,搅乱了南中,而是不得已。

第一,北伐战争前前后后持续了十多年,蜀汉帝国仅仅依靠成都平原这块弹丸之地与曹魏抗衡,经济上早已经千疮百孔,难以为继。所以,极其需要南中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者说是支撑点。

第二,蜀汉帝国建国十几年,有识之士如张翼这样的人,也已经深刻认识到南中的重要性。假如南中还是这样,看似可有可无,实则如同帝国躯体上一个巨大的疮口,不断吞噬帝国财政武备的血液,终究有一天,蜀汉帝国将会因为失血过多,而自动消亡。

——这,可不是蜀汉想要的结果。

先帝时代就不必说了,能够将疆域的版图延伸到南中,就算不错了。

诸葛亮时代,南中的“蛮不反,官不究”的政策思路,对于很多如同张翼这样的人来说,已经到了再不纠正便会“不得善终”的程度了。

而诸葛亮呢,也并非不知道张翼们是怎样想的。

但是,他无能为力。

此时的诸葛亮在北伐前线,渭水河边,与司马懿形成长期战略对峙,后边的南中区域何去何从,对于事必躬亲的诸葛亮来说,也确实已经无暇他顾了。

更何况,身体的每况愈下,让诸葛亮思考问题的思路,早已经不同往日。

他能做的,便是将益州豪族代表张翼派过去,试试水的深浅,也算是为后诸葛亮时代的治理南中寻找一些经验,或者说是教训吧。

结果,很轻易就就试出来了——南中,水太深。

张翼的南中政策刚刚颁布,牂牁郡豪族刘氏就公然扯旗造反,拿下牂牁一郡之地,建立了所谓的“且兰国”。

刘氏更串联南中其余豪酋,号召大家各自建国,互相拱卫,驱逐庲降都督府,以制蜀汉。

牂牁豪酋带头大哥刘胄,自认为咱刘氏可不是朱褒那样的怂货,更不是孟获那样的耿货。

刘胄之所以重建“且兰”,就在于“且兰”这二字在僰蛮人几百年以来,就一直是一个难以言说的“痛”。在刘胄的心里,其实“且兰”还是小了点,假若有机会能将疆域再扩大一些,该重建“夜郎”才对。

他希望“且兰”这个名号,能激发出无数蛮族人刻画在心底里的那份爱与豪情。

自己也是蛮人,所以,刘胄对于蛮族人的性情极为熟悉,蛮人畏威而不敬德,悍勇而不知死,满脑子的桀骜不驯,且山林生活经验十分丰富,只要能激发他们骨子里的那股子凶性来,连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好怕的么?

事情果然如此。

刘胄的“且兰国”旗帜一竖起来,当即得到南中蛮族人民的热烈欢迎,牂牁郡一地,顿时成为一片沸腾的大海一般,蜀汉帝国的力量,只要没有及时退出的,基本都被撕裂成了碎片,连渣滓都不剩下些什么。

其他地区,虽然没有刘胄这样的豪酋公然建国,但私下里的动作可也不小,暗通款曲,给钱给粮,信息传递,甚至起义造反,祸乱社会秩序,打击政府力量,牵扯政府力量……

只要有心,无所不能。

大家都很清楚,即便刘氏不把话说得那么明白,南中豪酋们哪一个也不是傻瓜。蜀汉的一代强人诸葛亮即将离世,接下来,南中的局面将会是崭新的一页,谁来书写,书写成什么样,人家刘氏先给大家打个样儿!

若等到政府的人来主导,南中,注定将成为汉人的南中,而非南中人的南中。

“此时,若不建国,更待何时!”

——刘胄向南中豪酋大族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号召。</div>